杂志
《科学世界》2025年第11期新鲜出炉~

本期将为您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热点 | 2025年度诺奖解读
生理学或医学奖
避免“内战”的智慧:免疫系统的敌我识别机制

2025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左)、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中)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右),以表彰他们揭示外周免疫耐受的核心机制。
物理学奖
超导电路里的“量子穿墙术”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和美国科学家约翰·马丁尼斯(John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化学奖
为化学创造新的空间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左至右)日本京都大学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亚吉(OmarM. Yaghi),以表彰他们在MOFs发展方面的贡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评价此奖项成果“为化学创造了新的空间”。
特辑 | 神经发育障碍的脑科学
神经发育障碍是先天的,其根源在于脑神经发育的过程与常人有异,由此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困扰。值得注意的是,神经发育障碍的具体表现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一现象已为医学界所广泛认知。
为什么有的儿童自幼就会表现出与生俱来的“不看、不应、不指、不说、行为不当”的行为?有的儿童容易注意力分散、过度好动?还有儿童在阅读、计算、书写等方面出现问题?本文将介绍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

特辑 | 一粒种子的智慧
一粒种子,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大自然的智慧。它可以御风飞行、乘水漂流、依附动物远征千里;也能沉睡多年,只为等待那个最合适的时机。看似微不足道的种子传承着植物的基因,能孕育出整片森林和供养人类社会的粮食。这篇特辑将带你解锁种子的隐秘世界,探索生命如何在微小中创造无限可能。

自然 | 海豚图鉴
海豚以过人的智慧著称,不仅能与同伴沟通,甚至能与人类交流。作为水生哺乳动物,它们在海洋与河流中自由遨游。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神秘生物的生活习性,探讨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态特征吧。

探索 | 昴星团望远镜:25年的挑战
“昴星团望远镜”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地基望远镜。自1999年开始观测以来,昴星团望远镜于2024年迎来了25周年。凭借宽广的视野和高精度的观测,昴星团望远镜为解开宇宙之谜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伴随望远镜拍摄的众多美丽图像,一起回顾它25年来的历程。

昆虫与植物 | 昆虫生命的奇幻开端
昆虫繁殖后代,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雌性找到合适的场所,产下各种各样的卵,之后卵孵化,幼虫慢慢长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卵生。对卵生昆虫而言,卵是个体发育的第一个虫态,也是新生命的起点。

甘蓝菜蝽的卵产在叶背或枝条上,通常每次产12粒,整齐排成2列,每列6粒。
星际征途 | MAVEN号:揭秘火星从湿润走向荒芜
行星大气调控行星表面温度,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决定了辐射环境、气候稳定性和生命化学环境,是调控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火星大气的逃逸机制和过程,是理解火星宜居性演化的重要一环,也是MAVEN号任务的主要职责。
本期星际征途,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柴立晖和博士生郭梦丹解读MAVEN号任务。柴立晖从事类地行星太空环境的研究,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郭梦丹专注于火星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

视点 | 量子跟玄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量子力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精确的理论之一。
视点 | 微生物能吃掉塑料吗?
塑料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这种诞生不过百余年的人工合成材料,以其轻便、耐用、可塑性强的特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PET塑料在PETase和MHETase两种酶的作用下,最后被分解成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进而被细菌Ideonella sakaiensis吸收利用。
视点 | 科学之死
末日的开端始于2000年。一位名叫沃尔特·德尼诺(Walter DeNino)的实验员受埃里克委托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与他们先前的研究不相符......

除了以上精彩内容,科学触角和Q&A栏目将继续为您奉上新鲜的科研资讯、解答有趣的科学问题:物体高速运动时,引力场会变大吗?为什么沙子装进袋子里,可以防洪水,而不会漏?太阳照在金属上为什么刺眼?金属为什么会变得很烫?……想要知道答案,一定不要错过我们的2025年第11期新刊~
更多精彩图片和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25年第11期
点击文字或图片即可订阅全新杂志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