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世界》2025年第2期新鲜出炉~

本期将为您呈现以下精彩内容
特辑 | 来自宇宙的挑战书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越发深入,不断出现了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它们就像是宇宙向人类发出的“挑战书”。本特辑将列举人类还没有破解的各种宇宙之谜,从黑洞、三体问题到地外生命探索,并介绍最新的研究动向。想到荒漠,大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就是如同波浪般绵延起伏、毫无生机的一座座沙丘。然而,我们印象中那种全是沙子的沙漠其实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奇石林立、寸草不生的广阔荒漠,又或是各式岩层裸露在外塑造出的多彩旷野。荒漠实际上也有许多类型,展现着各种神奇的景色。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世界各地的荒漠,一探其中奥秘。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埃及考古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观测来自太空的基本粒子,研究人员发现了胡夫金字塔内部神秘的巨大空间;借助无人机进行3D测量,则详细展现了金字塔石材堆砌的方式,解开了建造金字塔的关键秘密;根据卫星图像寻找新遗迹的空间考古学也备受关注。本文回溯至约4500年前,以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胡夫金字塔的一些建造方法为中心,向各位介绍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最新科技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的。我们每天都会记住许多事情,然而,有些本以为记住了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被忘却了,还有些则意外地始终难以抹去。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见记忆带来的不可思议的现象。那么,记忆是在大脑的哪个部位形成的?它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能够一直记住,而有些却很快就会被遗忘?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近年来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揭示记忆的运作机制。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建筑是什么?是东京的晴空塔,是迪拜的哈利法塔,还是在建的吉达塔?400米、800米、1000米……建筑科学在向着极限不断挺进,然而却远未到达极限。但是,建筑高度的极限却是已知的,人类终将建成文明史上最高的建筑——太空电梯——高度将达到90000至140000千米,直逼地月距离的二分之一。数学已经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公式这样的数学符号,是在大约400年前发明的。在那之前,数学界并没有数学公式的概念。即使如此,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也已非常高。现在,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轨迹,探究在没有数学公式的时代,数学是如何发展的吧。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一般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6日或7日。严格地讲,惊蛰并不属于节日,但从各地的民俗看,它具有民间节日的特点。惊蛰的英文常用的有“Insect awakening”“Awakening of insects”“Awakening from hibernation”,意为“昆虫苏醒啦”“从冬眠中醒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前后,春风微吹,大地渐暖,沉睡了一冬的昆虫和其他动物也慢慢从蛰伏状态苏醒,爬出地面活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人观察到这一物候现象,便恰如其分地把二月初的节气称为“惊蛰”。露西号任务将要探访太阳系最古老的一类天体——木星特洛伊小行星。这个任务将是NASA到目前为止探测目标最多、也是目标距离最远的“发现”级项目。我们将从此任务开始,在本系列中陆续介绍目前和过去的深空探测任务,展示人类星际征途的伟大篇章。本文作者徐璐媛博士是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从事行星遥感和行星地质学研究,并为科普杂志和网络平台撰写行星天文科普文章。
如果某个东西只能不连续地变化,也就是说离散地、跳跃地、台阶式地变化,我们就说它是量子化的。如果一个东西是量子化的,我们就把它的最小单元称为量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等自然环境中,还在我们的体内繁衍生息。当老板邀请你参加一个重要的饭局,或者你的同事都在吃生日蛋糕时,你该怎么回应?你是否会婉言谢绝,因为你打算活得更久?此外,如果不吃美食,生活将会变得相当无聊——这让我想起衰老研究领域的一个老笑话:热量限制不一定会让你活得更久,但一定会让你觉得更久。
除了以上精彩内容,科学触角和Q&A栏目将继续为您奉上新鲜的科研资讯、解答有趣的科学问题:“宇宙事件视界”是什么意思?手机边充电边使用的话,电池是在充电还是在放电?洗牙的原理是什么?……想要知道答案,一定不要错过我们的2025年第2期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