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咨讯

咨讯

发布时间:2015-01-27

南极的BICEP2和SPT望远镜 图_bicepeck.org


30米望远镜将成为下一代观天利器


"科学"号综合科考船

过去的一年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科技大事件。《科学世界》对其中一部分做了深度报道和解读。温故而知新,让我们一起盘点一番。

嫦娥三号开启了中国探月的新征程
截至2014年2月22日,嫦娥三号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各个关键节点的工作,并且顽强地经受住了3个月昼和2个月夜的极高和极低温环境的考验,获取了480.9GB的原始探测数据。在着陆器和月球车安全着陆到月球表面后,首先完成了两器互拍,展示着陆点周围的环境。然后,它们搭载的科学仪器开始了一系列科学探测活动:月基天文望远镜成功采集到天龙座天区的星空图像;极紫外相机成功获取地球等离子层的试观测结果;测月雷达成功探测到月壳浅层分层信息和月壤分层的结构。
嫦娥三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的经历很波折。2014年1月25日凌晨,玉兔号月球车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是在休眠之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已经出现了异常。2月10日,月球车第一次唤醒失败。2月12日夜,月球车全面苏醒。9月6日,月球车进入第10个月昼工作期,已经超期服役。在玉兔号月球车无法移动的日子里,它搭载的仪器仍在工作着。(相关文章:2014年第4期《嫦娥玉兔观天看地》)


发现原初引力波的证据?
2014年3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们宣布,探测到与原初引力波相关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B-模偏振信号。这是宇宙产生的极早期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大爆炸理论中的暴胀理论的关键性预言。
但是,一些科学家对实验数据的来源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研究团队起初没有考虑银河系尘埃的影响。9月,欧洲空间局公布了普朗克卫星关于银河系尘埃的观测数据。目前,BICEP2和普朗克两个团队合作分析,试图对之前的引力波发现的真实性做一个结论。目前,科学界仍在等待这个最终结论。(相关文章:2014年第5期《捕获宇宙暴胀余波》)


DNA的精细结构
细胞内起遗传作用的染色体是通过DNA的多重折叠形成的。DNA到底是如何折叠的,关系到几乎所有与DNA相关的生命活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国红和朱平研究员的团队密切合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解析出30纳米染色质纤维的精细结构,即DNA折叠的二级结构,破解了这个困扰分子生物学领域30余年的难题。(相关文章:2014年第6期《破解遗传物质二级结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