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讯

诊脉能否验孕,并不仅仅是一个哗众取宠的问题
"诊脉验孕"并非一场闹剧,其中蕴含着诸多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不久前,某著名博主、烧伤科医生声称,中医的"切脉诊孕"是没有根据的,如果哪位中医医生切脉验孕的准确率达到80%,他愿意提供奖金5万元,并终生不称中医为伪科学。某媒体人据此安排了一场近似擂台赛的挑战赛,向全国中医发出了挑战,北京某中医教师应战后,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出。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出面,表示不支持此类挑战赛。至截稿时止,相关争论仍未彻底平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切脉验孕擂台赛呢?
"中医诊脉验孕"是谣传,还是确有其事?
显然,这次风波的焦点在于中医的"诊脉验孕"。在公众印象里,中医凭借"喜脉"(有孕的脉象)可诊断妊娠,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中甚至还有"悬丝诊脉"的玄乎描述。那么,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真的有这种说法吗?如果有,那么挑战赛言之不虚;如果没有,就是文不对题。
我们知道,中医向有"望、闻、问、切"等"四诊",其中的"切"即"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而脉诊,正是医生以三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指定病人腕部的三个特定部位(寸、关、尺),通过不同的按压力度(轻为举、中为寻、重为按)来获取病人脉象,称为"三部九侯"。中医认为,妇女在怀孕时,脉象也会有变化,可以通过脉诊发现。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就有专门论述。在它的《腹中论》中,认为妊娠就是"身有病而无邪脉";在它的《阴阳别论》中更是直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它的《平人气象论》也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如果说时代发展了,古代医籍不足作为证据,那么在现行的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学》(第七版)里,也有"诊妊娠脉:已婚妇女月经停止,脉来滑数和缓者多为妊娠的表现;若孕妇脉沉而涩多见精血不足,胎元受损;涩而无力多为阳气虚衰"的明确叙述。
显然,"切脉验孕"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了。
"中医能否诊脉验孕"这个命题,能否通过实验证明?
中医与现代医学(旧称"西医")之争,从民国时代延绵至今,是非曲直一言难尽,这里不做赘述。
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属于科学,而中医与科学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里的常规概念和方法。我们说,这话一半有道理,一半没道理。
说它"一半有道理",是因为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确有一些东西,难以按照科学规范精确定义或量化。就比如前面说的"三部九侯"的举、寻、按,如果机械地量化为"千克力"之类的现代科学概念,就完全是缘木求鱼。
说它"一半没道理",则是因为中医并非纯粹的哲学,而是一门要实践、有结果的学科。如果说,很多慢性病或轻重症的界限比较模糊,那么总还有一些界限分明的例子,比如真实孕龄已达3个月的妇女是否怀孕(诊断),比如抢救后的生与死(治疗),这些诊疗的结果是清清楚楚、非此即彼的,并不需要"意会"也容不得"模糊",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纳入现代数理统计的范畴,以研究和判断诊疗是否正确,从业医师的水平是高是低。
事实上,这并不是单单对中医的苛责。"西医"之所以被业内称为"现代医学",并不单纯因为它的观念和逻辑更符合现代科学体系,更多地是因为它经得起现代数理统计的检验。因此,虽然它还很不完善、对很多疾病仍不知所以、束手无策,但它的数据公开、研究符合科学规范,因此学术界和公众对它的普遍认可,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更进一步说,医学不是玄学,救死扶伤也不是坐而论道的风雅对谈,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仅仅因为这个理由,学术上就不应该有什么触碰不得的禁区,也不应该建立什么可以不经数理统计而自说自话的"安全区"。这并不是苛责中医,而正是对中医的爱护——既然有效,那就拿出漂亮的数据来,让大家心服口服,不是更好吗?因此,对公众存有疑惑的"切脉验孕"进行实验检验,不仅有意义,而且应该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