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咨讯

咨讯

发布时间:2011-07-05

如果将零线接地,那么只有火线供电可行吗?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只用火线经过灯泡,另一端接地,这样会有电流通过灯泡,电灯就会发光,那么就省了一半电丝了。这个想法在原理上是毫无问题的。我们用电笔看电线有没有电时,如接触火线则氖灯会亮;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火线对地电压,会发现接近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

实际上,一般高压输电线路是没有零线的,只有3火线,只是在经过变压器变为低压用电时(我国单相一般为220伏),为了供电网络平衡、方便才引出零线。零线是三相变压器输出端的中心点,中心点是接地的,若不用零线,而用地线作回路,确实是可行的。

那么我们的供电线路为什么要设置零线呢?主要还是为了保证电压的稳定、安全和电网的平衡。假如没有零线,每个用电器都要接地,那麻烦就大了,各处的接地效果都不一样,若在各处都建上标准地线,那还不如设一根零线呢。不过在一些特殊场合,经过专门设计是可以用单火线供电的。

为什么会得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5个人就有一人至少发生过一次口腔溃疡,而且疾病的发生不分性别、年龄及种族。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所谓的上火。的确,口腔溃疡有自限性的特点,如果症状不严重,只要捱上几日,就可自行好转。

不过,有些人会患上复发性口腔溃疡(简称RAU)。这种情形下,疾病会周而复始地侵扰人体,同时还伴有剧烈疼痛。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就目前的研究来看,RAU的成因非常复杂。比如调查显示,双亲都患有RAU者,子女的发病率则会高达54%90%。双亲都无此病者,子女发病率仅为6.5%23%。这说明疾病的发生有遗传因素在其中作祟。

免疫因素也不容小视,口腔中存在大量菌群,这些细菌分泌的粘多糖等可诱发免疫反应的发生。另外,研究者发现,橘子、西红柿、坚果、茄子等食物都有成为过敏原的可能,患者减少相应食物的摄入,RAU会明显好转。

另外,维生素缺乏可能也与RAU相关,研究显示,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12、叶酸以及钙铁元素时,RAU的发病率会升高,而且一些谷物过敏性肠病患者会有B族维生素以及叶酸的吸收不良等症状,这些患者罹RAU的风险也比较高。除上述因素之外,体内铜锌比例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缺铁、微循环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系统性疾病等,据信都或多或少地与RAU的发生发展有关。

为什么人的发旋数量有多有少

有这样的民谚,一个旋儿拧,两个旋儿横,三个旋儿打架不要命。发旋儿的个数与走向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无稽的意义。实际上,这不过是人体毛发按照一定的方向,与皮肤倾斜一定的角度生长分布后产生的现象。

发旋的学名称作毛涡或毛旋。头发在头皮的毛囊中萌生出来后,并非是垂直于头皮生长的,而是有一定的倾角,对于人而言,这个角度介于30°35°之间。这种方向性的生长,形成了医学上的毛流现象。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毛流的形状在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加之头部皮肤并非一马平川,期间的褶皱、弧度使得这里的毛发形成了一个到几个旋涡。

绝大多数人发旋的数目只有1个。至于旋转方向,顺时针的偏多,但并无人种以及地理上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在胎儿67个月的时候,发旋就已形成。最终的形态是毛流的方向、胎儿的体型以及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纯粹是一种生理现象,它与个性疾病没有丝毫关系,南北半球的人的发旋顺逆也并无显著差异。

为什么人类的皮肤大多数都为白色、黑色和黄色呢?

肤色是不同人种最显著的特征,18世纪,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划分人种时所依据的就是肤色。当时他把人类划分为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亚洲黄色人种以及美洲红色人种。不过,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这种分类法有不科学的地方,至少肤色与所在大洲的对应关系就和林奈分类法有矛盾之处。

肤色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的参与,比如皮肤的折光性、血液的流速流量及血管的分布都会对肤色产生影响。不过,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含量。肤色的深浅与色素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每平方毫米皮肤上,白种人色素细胞数量在1000个以下,而黑色人种则超过了1400个。

虽然肤色形成的精确机制还不甚清楚,但色素形成的生化过程已经明了。机体中黑色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酪氨酸酶的参与。当这种酶的功能被破坏时,携带者便会患上白化症。色素的存在主要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它既可以抑制阳光中紫外线对机体的损伤,也能阻止过多的红外热辐射深入皮肤内部。

不同地区的人具有不同的肤色,进化才是其中的根本原因。高纬度光照不足的地区,浅肤色因为利于吸收足够紫外线,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是一种有利特征。而低纬度的热带地区,色素细胞丰富的深肤色人群罹患皮肤癌的风险会小很多。

假如太阳是蓝色的,那么天空会是什么颜色?

太阳可能是蓝色的吗?当然有可能,虽然太阳是一颗黄色的G型恒星,但比太阳质量大上2060倍的恒星(B型或O型)的恒星就是蓝色的。不过无论恒星是什么颜色,我们看到的天空都会是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研究了这个问题:空气分子(氮气、氧气等)都很小,只有几十纳米,可见光的波长则是760400纳米(对不同的人或仪器而言,这个范围略有差异),瑞利发现,比光波波长小得多的微粒对于入射光的散射强度和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说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这样一来,太阳光(由七色光组成)经过大气层的时候,波长比较短的蓝光大多被散射了,被散射的蓝光布满了天空,我们白天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对于常见的恒星类型而言,可见光波段各色光的比例差别最多只有三四倍,根据瑞利散射规律,占主导的还是波长比较短的蓝色光,对于蓝色太阳照耀的地球而言,天空就会更蓝了。

血液有磁性吗?

严格来说,所有的物体都有磁性。不过,就整体而言,血液并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磁性。

血液中(特别是血红蛋白)含有铁,这恐怕是所有血液有磁性说法的基础。由于电子自旋的影响,血红蛋白确实存在轻微的磁性脱氧血红蛋白有微弱的顺磁性(在磁场作用下,物质中相邻原子或离子的热无序磁矩在一定程度上与磁场强度方向一致的定向排列),而血红蛋白有微弱反磁性的。血液之所以没有明显的磁性,一方面是由于在快速流动的血液中,血红蛋白只能是在杂乱的状态下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血液较高的温度也提高了血红蛋白布朗运动的强度。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血红蛋白很难按产生磁力的规矩排好队,所以血液自然表现不出磁性了。如果血液真的有很强的磁性,那我们做核磁共振检查时,面对强大的磁场,就有危险了。

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磁疗产品宣传可以通过磁场影响血液循环,进而调节身体机能,不过是个生造出来的幌子罢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