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咨讯

咨讯

发布时间:2010-08-24
因何怒气冲冲?(上篇) 撰文/张智丰 人们对于愤怒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态,光是看看每年寒暑假都要热播的《西游记》就可见一斑。小时候看《西游记》就是图个热闹,孙悟空本领高强和妖怪斗智斗勇,实在很过瘾。后来再看,却又看出了许多不同的滋味。 《西游记》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故事颇为曲折。一开始,初来乍到的孙悟空,自恃本领高强,想在天宫找个属于自己的位置。结果各路神仙都不买账,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来做,孙悟空于是乎“怒了”。这一怒非同小可,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他不得。神仙们招数用尽,还得去搬外援如来佛祖。大家使出浑身解数,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折腾,总算把这个愤怒的猴子压在了五行山下。 故事讲得是神仙世界,但毕竟是人编的,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这里面埋藏了一个困惑:神仙尚且不能驾驭一个猴子的愤怒,换做常人,又当如何? 其实,孙悟空的状态很像是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是初中老师,她跟我说初中的学生们很像一群毛手毛脚的猴子,上课稍不留神,他们就在课堂上上蹿下跳。她还说,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不知道,现在理解了为什么乖巧听话的学生会讨老师喜欢,而那些调皮捣蛋,甚至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招人烦。 “太耗费心理能量了,组织课堂纪律就要耗费大量精力,哪还有心思讲课。”她说,“刚做老师那阵子,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些学生心就怦怦直跳,心想,我真的能‘镇得住’这些学生么?”青春期意味着孩子们不再是一味地听话了,许多青少年都“主意大得很”。挑战家长老师权威,不服从管教的事也越来越多,甚至会和家长、老师发飙,产生激烈的冲突。要是身边有些“愤怒青年”,天天搞些“生活大爆炸”,弄得人心惊肉跳的,着实吓人。这就难怪人们对愤怒抱有复杂的心态,发火、人际冲突实在是不怎么令人愉快。 有个描写青春期男孩子的小说叫《动物凶猛》,这题目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面对愤怒凶猛的动物,人的能力需要经受极大的质疑和挑战。面对愤怒时,人们体验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措,也许这才是最让人恼火也最受伤害的地方吧。而且有些人似乎比别人更容易愤怒,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性格的关键成分,想想要是有这样的家人或朋友动辄发脾气、耍性子,像永远活在青春期一样,也够让人头痛的,估计他本人也会对此很伤脑筋吧。 那么,面对愤怒我们要怎么办呢?《西游记》提供了一个方法:观音交给唐僧一个紧箍咒,只要猴子一对师傅“吹胡子瞪眼”,师傅就念咒。但紧箍咒属于幻想和魔法范畴,要在现实中由人研发并推广使用,还需假以时日。而更为关键的是,使用紧箍咒的方法有些简单粗暴,其实他们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此外,紧箍咒也剥夺了孙悟空思考、判断和选择的余地和自由。而只有具备了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我想,也许更为理性和现实可行的做法是:了解愤怒,学习如何欣赏并驾驭愤怒。 愤怒状态下的大脑活动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愤怒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吧。情绪心理学家们从几个基本维度对情绪进行了分类,首先是情绪的效价(valence),根据情绪体验分为正性和负性情绪。比如愉快就是正性情绪,而愤怒让人不舒服,无疑是负性情绪。这个很好理解,也是情绪心理学家们最早的关注焦点。大量的研究发现,负性情绪,悲伤啊、愤怒啊,都与心理疾病联系紧密,心理学家们为了控制、调节这些所谓负性情绪,冥思苦想各种办法,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开始,研究者们推测正性情绪与人左脑的加工活动有关,而负性情绪与右脑的加工活动有关。这种情绪效价与大脑左右半球对应关系的推论,来源于这样的研究发现:呈现一些正性情绪,例如愉快、兴奋的面孔,左侧大脑的脑电活动会增强,而呈现一些负性情绪,如悲伤、恐惧的面孔则相反(右侧大脑的脑电活动增强)。在这里,情绪效价维度能对研究结果提供很好的解释:半球激活的差异反映了情绪正负性上的差异。但偏有愤怒从中“捣乱”:愤怒明明是一个负性情绪,但却使得人的大脑左半球而不是右半球电位活动增强,不符合左右半球对应正负情绪的解释框架。情绪的正性或负性并不足以解释大脑左右半球电位激活的差异,至此,另一个情绪维度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那就是情绪的动机性。 情绪的动机性意味着趋近目标,或者是回避或放弃目标。比如愉快体验是一种趋近情绪,愉快的人和事会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想要接近或再次经历;而悲伤情绪往往是由于个体意识到目标不能达成,不得不放弃,或者有些人或事已经无法挽回所引起的,比如失恋、亲人亡故,都会引发悲伤情绪,悲伤通常与回避或放弃相连。研究者推测,左右脑的不同激活模式,可能与这种趋近或回避相连。这点尤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愤怒这种情绪。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0年9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