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是这个世界深恶痛绝而又难以避开的话题。虽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开始说的第一个谎言是标志着“心理理论”(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社会认知能力)成熟的“喜事”之一。但成人世界的谎言,无论是在恋人、朋友间的感情伪装,犯罪分子的佯装巧扮,还是为着一些利益和个人声名的言不由衷,都是让人头痛的事情。也是因此,人类在不断地发掘着甄别谎言的方法,从测谎仪,到表情识别和语言分析,甚至是使用高科技的脑成像仪器。
谎言,到底能否被科学的慧眼识破呢?
测谎仪遭到质疑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使用生理指标来检验谎言的经验。例如在古代非洲,人们会让犯罪嫌疑人传递鸟蛋,如果有人把蛋弄碎,就说明他们是由于内疚而紧张所致;古代中国人则让罪犯在嘴里含一口米,通过检验唾液分泌的情况来辨清事实。基于类似的对谎言和人体生理变化的推测,测谎仪(Polygraph)应运而生。1885年,西萨·隆布索(Ceuare Lombroso)率先使用了记录脉搏和血压的仪器用来审理犯罪案件。1945年,约翰·里德(John Reid)整合开发出可同时检验了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及肌肉活动综合性测谎仪。
虽然测谎仪在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广泛推崇,但是近来,它的有效性也越来越被人质疑。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的查尔斯·博德(Charles Bod)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就完成了一项对253个测谎仪案例的元分析(一种对许多类似研究进行综合统计的研究方法),结果这数百个样本的平均准确率仅有53%—和胡乱猜测的概率差不多。在测谎仪之后,人们开始探寻更加“人性化”的测谎方法。
谎言有表情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则另辟蹊径。从1985年开始,他对谎言进行研究,走的是“表情分析”的路线。艾克曼认为谎言存在两种线索,一种是思考线索(thinking cues),譬如说谎者由于要费尽心机地编出看似合理的故事,可能会因过度思考而延长发言的时间;在艾克曼看来,另一重要指标则是人们的表情。通过对这两种线索的研究,艾克曼在辨别人类谎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甚至今年风头正劲的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也以艾克曼和他的研究成果为蓝本,让表情辨谎变成了一种流行时尚。
艾克曼曾经编制过一套著名的面孔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他将小于1/5秒时间内出现的“微表情”(micro-expression)看作人们无意泄露的重要表情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