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咨讯

咨讯

发布时间:2009-08-24
我认识的一个心理治疗师接诊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她来看病的原因是在学校偷东西,据家人描述,她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偷窃行为。这个小女孩的症状是典型的偷窃癖。 偷窃癖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指这样一类人,他们控制不住地偷东西,但动机和一般的小偷不一样。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小偷偷东西都是图财或图利,偷窃行为于小偷而言,或为谋生手段,或为摆脱穷困。但偷窃癖却不同,他们专门去偷些不值钱的小东西—这些东西他们通常也不需要。而且以这些人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他们完全买得起这些东西。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看似无意义的偷窃,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科学家对于偷窃癖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起步。偷窃癖的英文kleptomania直到1838年才出现,它来源于希腊文,指“疯狂地偷窃”。当时,两位精神科医生在自己的精神医学专著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用来形容在一些国王身上出现的偷窃无价值物品的行为。 在1952年出版的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第一版(DSM-Ⅰ)中,偷窃癖只作为补充项目进入手册。到了第二版(DSM-Ⅱ)时,偷窃癖已经完全被排除在诊断条目之外了。直到第三版诊断手册(DSM-Ⅲ)问世,偷窃癖才重新回到了诊断系统中,在分类上,被列为“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的一种,并保留至今。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估计,每1000个人中,就会有6个偷窃癖患者。 虽说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但绝大多数有此癖好的病人都不会主动来看医生。这个小小的癖好太让他们羞耻了,他们宁愿谁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独享!是的,你没看错,对偷窃癖来说,偷窃确实是一种不可告人的“享受”。 通常,在偷窃行为发生前,病人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精神紧张和躁动不安,一定要付诸于偷窃行为而后快。伴随着偷窃行为的完成,病人会感到主观上的刺激、快感,紧张感得到了解脱。然后,等到下一次精神紧张的到来,冲动的偷窃行为又会重演。直到有一天,他们偷东西被发现,或被送进监狱,或影响了他们的声誉—就像美国某著名女演员那样。总之,偷窃癖就像是在重复着一场又一场欲罢不能的自我挫败。 偷窃癖是一种行为成瘾 聪明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偷窃癖病人怎么像在“磕药”似的。没错,现在确实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包括偷窃癖在内的冲动控制障碍,和物质成瘾(酒精成瘾、吸毒等)有类似的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机制,甚至有人直接把冲动控制障碍称作“行为成瘾”。 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Brewer和Potenza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将物质成瘾和冲动控制障碍进行类比:从行为层面看,它们包括类似的过程,首先是行动(如过度饮酒或偷窃),之后是戒断,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紧张感不断加剧,最终发展到“不能忍”的地步,病人从内心升起渴望(我要喝酒,或我要偷东西),于是类似行为再一次发生。从神经机制上推测,两者可能涉及类似的脑区功能和神经递质缺陷,比如前额叶眶回区的冲动控制能力减弱,中枢神经五羟色胺水平低下,依赖行为对于多巴胺系统、中枢神经阿片类物质的额外激活等。 如此一来,如果偷窃癖病人的症状与物质成瘾有相似之处,两者的神经机制有共同之处,那么,治疗物质成瘾的阿片受体阻断剂是否也能减少偷窃癖病人的偷窃行为呢?200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Grant等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 Grant等报道,他们专门选择了25个正在发病中的偷窃癖病人—加入实验前一周至少有过一次偷窃的冲动,两周内至少偷窃一次。这25人被分作两组,一组用药阿片受体阻断剂纳屈酮,一组用安慰剂。两组分别有一个病人没有做完试验,最后有23人全程参与。8周内,66.7%的用药病人偷窃缓解,7.7%的安慰剂病人偷窃缓解。Grant等的结论是,这些病人用纳屈酮后,偷盗冲动和行为都减少了。 这是个好消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开发出一系列的新药,来帮助治疗患有偷窃癖的病人。不过,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远非一种化学物质就能决定的。如果阻断了一种“磕药”的行为,病好像是减轻了,病人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9年9 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