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得失斤斤计较,非理性因冲动不顾一切,其实,源头一直在我们的大脑中……
理性与非理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最近走财运,有人愿意白白送钱给你,不过先要做一道选择题:要么马上得到10块钱,要么明天得到11块钱,你会选哪个?很明显,如果不是急着用钱的话,后者应该是理性的选择。反正是白拿,为什么不多拿点儿?但在实验中却总有人会选择前者,换句话说,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尽管也清楚11块比10块多1块,但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把眼前的拿到手再说。
这听上去就像那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对它们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如何?”猴子们纷纷聒噪,表示不满。养猴子的人又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怎么样呢?”猴子们大悦。看起来,上面的实验中,人的表现居然如此像这个故事里的猴子,多一天都等不及。
仿佛想证明人的耐性还是要比猴子好,那位白送钱的朋友接着又出了道选择题:要么一年后的今天得到10块钱,要么一年后的明天得到11块钱。这次,人们便纷纷开始倾向于能拿到11块钱的后者—没有了明显唾手可得的选项,理性顺利夺回了大脑的控制权。这下,我们又可以为人类所特有的高度理性而感到自豪了,毕竟,猴子连“一年后”的含意都无法理解。
可惜这种耐性根本经不起考验。当送钱的朋友换了一种方式试探:先给你看些迷人、惹火的美女图片,然后再抛出一个选择,“要么明天得到15块钱,要么一周后得到50块钱”。结果便只能残酷地表明:理智在美色面前有多么不堪一击—大多数接受挑战的男学生都没能经受住考验,而是兴奋地选择了明天拿15块钱。这项结果被研究人员兴冲冲地发表在了学术杂志《皇家学会生物学报》上,发表时文章的名字被起作“美女激励男人折扣未来”。的确,作出冲动选择的情况,只有当男同学碰上美女照片时才出现,若男同学们碰到的是相貌平淡无奇的女性的图片时,理性又会成功地占据上风。与此相对应的是,面对英俊、潇洒的美男,女学生们却都不乱阵脚,只捡钱多的选,难道说女人要比男人更加理性?
看来我们一方面可以放心地宣称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能够通过理性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实在比猴子强不到哪儿去,屡屡做出非理性的决定。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理性会失效,人会失去耐性?这是否意味着人类进化得还很不完全,仍然没办法有效地控制自己?而所谓的理性决策又是如何产生的?
理性:估价的细胞
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完全依赖本能,理性的力量控制着动物性的欲望,使得我们可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实际上,理性并非我们所特有的,动物们也并非完全非理性的,它们在某些行为活动中会显得非常精明,只是自己不会意识到这点。当然,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被研究的对象。
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心理学家注意到动物们在觅食过程中,会依据觅食地的相对价值,也就是食物的丰富程度,按比例地来分配寻找时间。显然,这种方式很经济,流浪猫不会漫无目地东走西瞧,仅靠好运气碰上只死耗子,而是会在垃圾箱里逗留更长的时间,街角处也要多呆一会儿。其实人也是如此,当你丢了串钥匙,你会在它最可能出现的地方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找。
做出这般选择是如此理所当然,仿佛不值一提。不过,这种理所当然不正代表了理性吗?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