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城市里没有天然的河、海来作为水源,当我们从远处调水的工程显得漫长而遥不可及时,我们的目光放到了水的原始来源—水从哪里来?答案是,水从天上来。
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不是什么新鲜主意。在北京市北海公园的团城,研究人员就曾经发现了一座建于15世纪初的古代雨水利用工程。
团城的大部分地方铺着一种倒梯形地砖,这些地砖排列起来之后,砖与砖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通道,既透气,又能让雨水更好地下渗。除了这些特地设计的地砖,团城的地下还有一条C字形的集雨涵洞,涵洞与地面上的9个水井口相通,每到大雨或暴雨来临的时候,雨水就顺着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这样,多雨时,植物们不会因积水而烂根,天旱时也不致因缺水而干枯。正是团城里这些雨水利用的小机关,令这个高出地面四五米,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的小小团城,生长起数十棵苍翠的古树—要知道,一棵大树一年要“喝”掉的水几乎有10吨以上。
而今天的北京,沥青或混凝土覆盖的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雨水不能再向地下渗透,一场大雨过后,大部分雨水形成径流白白流走,而剩下的一部分天晴后又被蒸发,非常可惜。
雨水收集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但解决起我们的实际问题来,却相当有用。对雨水进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淡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而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水务局的“雨水利用指导书”中提到:建设渗透设施,下凹式绿地,使雨水下渗,可以涵养地下水,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威胁;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减轻城区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扬尘污染,降低噪音。实在是一桩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
各种各样的雨水利用方式,可以分成雨水的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三类。
雨水的直接利用
雨水的直接利用是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一定汇水面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起来贮存于雨水收集池。这些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等。
在国外,常有些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的装置。这些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来补充很大一部分的洗衣、冲厕和花园灌溉用水。
公共建筑中的雨水收集设施也相当有用,在北京市十五中学雨水利用回收工程中,将学校操场近2万平方米的汇水面积上汇集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回收进入地下蓄水池,经过初期弃流、截污装置、布水控制和净化池滤后用于冲洗操场、浇灌绿地,并能收集操场的日常冲洗用水,使操场的日常冲洗用水实现再利用。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下雨时,雨水冲洗了大气,把空气中的悬浮物带走,所以,城市的雨水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如:汽车和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垃圾、灰尘等。此外,屋顶等集雨面积上的堆放物和附着物也会污染雨水。尤其在干旱期过后的第一次降雨时,污染较重。初期降雨的第一毫米雨水中含污染物最多,污染最严重,即使作为非饮用水也必须排走,不能收集。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雨落管的底部作为去除初期雨水的水箱。在距雨落管底部上方一段距离的地方才开口,设置进入主贮存箱的塑料管。只有初期雨水装满了雨落管底部、水位达到入口处时,雨水才开始通过塑料管流进主贮存箱。此时,脏的初期雨水就留在了雨落管的底部。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