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自然

自然

发布时间:2015-01-27



不愿飞的鸟、不能飞的鸟

为什么它们会选择生活在陆地上或海洋里?

说起"不会飞的鸟",你能想到什么?立刻浮现在脑海中的,恐怕就是鸵鸟、企鹅之类的吧。实际上,一些鸭类、鹦鹉类的鸟也不会飞,而麻雀类和鸽子类的鸟却几乎都会飞。为什么有些鸟会丧失了飞翔的能力呢?这个问题,在以进化论的倡导者达尔文为首的一批著名学者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让我们来聊聊不能飞的鸟类的进化历程吧。

目前世界上鸟类的数量约有1万余种,其中有约60种不能飞。研究者认为,这些鸟类是由与会飞的鸟类所共有的、原来可以在空中飞翔的共同祖先分化派生而来的。也就是说,即便是不会飞的鸟类,它的祖先也是会飞的。

鸵鸟是"平胸"
为了适应飞行,鸟类的身体具有特殊的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翅膀,其横截面为流线型。流线型受到的风阻较小,较易产生让身体上浮的升力。鸟类展开翅膀后,可以看到它由被称为"飞羽"的长条形刀状羽毛构成。此外,鸟类的骨骼多数是中空的,使身体更加轻盈;而在空洞内部,还有一些柱状交叉的构造,以保证骨骼的强度。
另外,鸟类的"胸大肌"十分发达(人的胸大肌则主要用于让上臂向内侧活动)。鸟类的胸大肌收缩时,可使翅膀全力向下扇动,由此获得升力和推力,从而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在翅膀上扬时,收缩的肌肉则是大胸肌内侧的"胸小肌"(也就是胸脯)。
那么,不会飞的鸟类与会飞的鸟类之间有何区别呢?一个显著区别是,是否存在将胸大肌和胸小肌的一端固定在胸骨(覆盖胸部正中的骨骼)上的"龙骨突"(前页上照片)。会飞的鸟类都有龙骨突,这个突起越高,其可固定的胸大肌就越大。而以鸵鸟、几维上页为代表的"陆行鸟类",其胸骨上就没有龙骨突,是平坦的。此外,看飞羽也可知道,它的形状已不是能够得到升力的形状了(前页中照片)。

用巨大化的中趾和第四趾奔跑
作为不会飞的鸟类的代表,陆行鸟类具备很多可以替代飞翔能力的"特殊能力"。
现生的陆行鸟可分为四大群组,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大陆或岛上(参见45页插图)。1、非洲大陆的鸵鸟,2、南美大陆的美洲鸵,3、新西兰诸岛上的几维,4、澳洲及新几内亚岛上的鸸鹋和鹤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