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帝企鹅
所谓的"家庭"是什么——"置之不理式"与"认真抚育式"之间的对立竞争
春天,多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进入了繁殖期。这是一个产卵或生产,然后育儿的季节,可谓是组建家庭的时期。但是,多数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会采取只产卵不孵化的"置之不理式"的繁殖手段,并没有育儿行为。更令人意外的是,组建家庭的动物其实是少数派。可以说,仅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保有守护、养育幼仔的家庭形态。
那么,采取"置之不理式"的动物和采取"认真抚育式"的动物之间的区别从何而来呢?
抚育幼仔,使自己的遗传基因传承下去
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那里。在他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论述了生物进化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所谓自然选择,是指在众多性状不同的个体中,对于生存及繁殖有利的个体性状可以代代延续,并且其比例也会在种群中增加的现象。
"认真抚育式"是为了让更多的子嗣存活下去的一种战略。让我们以山雀为例,看看它们的育儿方式吧。
在山雀父母给雏鸟很多食物的情况下,雏鸟离巢时的体重可达到22克。在这种情况下,离巢3个月后,大约有40%的个体可以存活。但是如果给予的食物较少的话,离巢时的雏鸟体重仅有10克左右,3个月之后的存活率将不到10%。可以看出,雏鸟的存活和生长,与父母的精心抚育关系密切。
生物在繁殖后代时,自己的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动物会挑选可以让更多后代存活的方式,让自身的基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增加。这就是说,如果抚育比不抚育的行为能让更多的孩子存活下来的话,那么亲代抚育孩子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就会在种群中逐渐增加。

被苇莺抚养长大的杜鹃
耗费体力、营养及时间的育儿工作
那么,采取"认真抚育式"的动物为什么又是少数派呢?这是因为,育儿其实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动。比如,燕子父母为了喂养雏鸟,每二三分钟就要把食物运回窝一次。这种给食行为,父母每天要进行约200次。
如果是哺乳动物,在胎儿阶段就需要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出生之后还要通过母乳从母亲那里得到营养。对于母亲来说,这的确是很大的负担。
此外,因为要育儿,双亲想尽快进行下次繁殖的时间也会被占用,这就会减少它们的后代数量。
如此这般,育儿给父母带来了很多的负担。但为什么多数鸟类和哺乳类偏偏进化出了育儿行为呢?
理由之一是,这些动物中的大多数都是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幼仔在出生时,尚未长出维持体温所必需的羽毛和体毛。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保温,以保证它们的存活。
雌雄间的博弈,形成各种家庭形态
像这样的育儿,自然很不轻松。因此,雌性和雄性都是一有机会就把育儿的责任推给对方,使自己得到自由,以便准备下次繁殖。雌雄之间通过种种手段博弈以决定谁来育儿,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形态。

雄性海马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11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