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自然

自然

发布时间:2014-03-17
记者/苗征 摄影/李洪 绘图/杨曦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批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出现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就没有停止过。1998年,英国生物学家阿曼德·普兹太(Armand Putztai)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声称,他用转基因土豆喂大鼠后发现,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此言一出,就引起了国际轰动。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环保组织把这种土豆说成是"杀手"。虽然此后英国皇家学会的调查表明普兹太的实验存在严重错误,此人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研究生涯,但转基因食品却从此厄运不断。 不久前,国内许多媒体都报道了雀巢公司在华生产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情况。文章称,雀巢公司已对欧美市场的用户承诺,不再使用转基因的原料制作食物,但却继续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销售转基因食品。文章还援引了绿色和平组织的话:转基因食品有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疾病与突变!中国儿童不是实验用的小白鼠!中国妈妈们要行动起来保护你们的家人!这些报道立刻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有的媒体还借"爱国"的名义添油加醋。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国家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生效已一年了,但却迟迟未见转基因食品"勇敢地站出来"。相反,却有一些商家趁火打劫,勿勿地挂起"非转基因"的招牌,甚至在食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一时间转基因食品似乎陷入了困境。 那么,转基因食品真的是恶魔吗?转基因食品真的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并遗传给我们的后代吗?害虫都不敢下口的转基因食品,我们能吃吗?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带着种种疑惑,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生物工程专家朱祯。 朱祯开门见山地说:"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 自从人类种植作物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对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进行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1856年,孟德尔发现了豌豆杂交中性状传递的遗传现象,从而创立了遗传学。此后,人工杂交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育种,人们通过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来进行作物的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的基因转移范围更广,可预见性更强。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可以相互转移。另外,传统的杂交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可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基因一般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而大大缩减了选育的时间和工作量。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步,目前人们已经实现了动物和微生物转基因位置的精确控制,即外源基因插在染色体的什么位置是可以控制的。 朱祯做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转基因技术育种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就好比手枪和石头,手枪作为武器更有效,更具威慑力,因而也就引起了更多的恐慌,各国都有着严格的管制,但没有哪个法案对石头进行专门管制。我的意思是说对转基因技术这个科学武器进行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引起恐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