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走进人类的视野在发现大熊猫之后,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Pere David)又发现了另一种让全世界人民喜爱的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川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人的叫法,源于它闪闪发光的金黄色的皮毛。1870年,法国科学家米勒·爱德华兹(Milne Edwards)首次对四川宝兴的金丝猴进行描述定名。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关注的不是金丝猴身上金灿灿的皮毛,而是它那仰天的、没有鼻梁的鼻孔。但他同中国人一样,在给金丝猴命名时倾注了他的喜爱之情。川金丝猴的种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取自旧时十字军总司令苏雷曼(Suleiman)夫人的名字Roxellanade(罗克塞兰娜)。罗克塞兰娜夫人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翘鼻,使原本就很漂亮的她更加可爱。滇金丝猴的取名显然是受了川金丝猴的影响,它的毛皮根本就不是金色的,而是黑白两色,因此,现在中国的灵长类专家将它正名为黑白仰鼻猴(以此类推,川金丝猴叫金仰鼻猴,黔金丝猴叫灰仰鼻猴)。它跟川金丝猴的共同点在于仰天的、没有鼻梁的翘鼻。 1871年,佩尔·戴维在游记中写道:一些到过金沙江南边地区旅行的中国人告诉他,他们在那儿见到一种大型的黑毛长尾的猴子。1890年,法国人亨利亲王和邦瓦洛率领的亚洲采集队由四川进入云南,通过当时在德钦传教的法国传教士比耶(Biet)的帮助下,在当地群众的围猎中获得7只滇金丝猴的标本。如今这7只标本还存在巴黎博物馆。1897、1898年为川金丝猴命名的法国科学家米勒·爱德华兹两次对滇金丝猴进行描述,并给它命名。同样地,滇金丝猴那退化消失的鼻梁引起他格外的注意。他把滇金丝猴与川金丝猴归为一个家族,共同属名为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意思是鼻子奇特的猴子。至于滇金丝猴的种名Rhinopithecus bieti///,他只是简单地冠以发现者的名字Bieti,这也是科学界对新物种命名的惯例,以表示后人对发现者的纪念。由于爱德华兹根本就没有见到活的滇金丝猴,所以他对滇金丝猴的了解非常贫乏。假如他当时亲眼见到滇金丝猴那光洁粉红的面庞、红嘟嘟的双唇以及安祥、深邃的眼神,一定会给世界上这个与人类最为相像的灵长类动物一个不同凡响的种名。不仅仅是滇金丝猴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无缘一睹它美丽的容颜,连中国的科学家也无缘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从那以后,滇金丝猴甚至消踪隐迹,不知去向。长期以来,这个物种是否存在成为科学界的悬案。 196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彭鸿授在云南的德钦收到8张滇金丝猴的皮子,使人们确定这个物种依然存在。1979年,昆明动物所首次组织对滇金丝猴的实地科学考察,李致祥、马世来等人在德钦县阿东一带的原始森林里亲眼见到了野外活生生的滇金丝猴并采到3个标本。1987年,该所从滇西北的维西县的萨马阁林区捕获到4只滇金丝猴,运回到研究所进行人工饲养。第二年,昆明动物园也在同一地区捕获几只滇金丝猴并在动物园人工饲养,向公众展出。此后,昆明动物所先后有20多人对云岭山脉2万多平方公里的数十个县进行了调查。白寿昌、吴宝琦对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做过短期的科学考察工作。1988~1995年,昆明动物所的龙勇城在8年时间里完成了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的科研课题。他发现,滇金丝猴分布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狭长的云岭山脉北段,即从西藏的芒康县起,沿云岭向南到云南的德钦、维西、中甸、丽江、剑川、兰坪、云龙等县。现存滇金丝猴分为13个种群,总数约为1000~1500只。与此同时,昆明动物所对滇金丝猴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从此,滇金丝猴的真颜一点点公示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