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辰时日高照,龙吟春正好。”伴随着新年的钟声,2012年悄然而至,亿万华夏儿女也迎来了农历壬辰年—龙年。“龙”这种动物在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是举足重轻、光芒四射。古往今来,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龙的原型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到哪些龙的影子呢?
撰文、供图/乔轶伦
在我国,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个王朝“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起初龙是一个代表民族腾飞的形象,被人们寄予多种美好愿望。神话中龙的出现常预示着圣人的降临,常被附会到华夏民族的远古事迹,成为帝王及仙人们的坐骑。生活中,龙又用来形容那些超逸、杰出的人物。后世封建帝王把龙作为自己专有的象征物。有关龙的话题,恐怕不是一本杂志能够容纳的。今天笔者在此谈龙,也只能谈个“一鳞半爪”而已。
龙到底为何物?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到处闪现着龙的踪影。几千年来,龙与我们的关系一直是那么密切,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帝王更愿意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然而,不论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而言,龙的形象仍然是那么虚幻而朦胧。龙在动物分类上属于哪个纲、科、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十二生肖动物来看,鼠、牛、虎、兔、马、羊、猴、狗、猪都是哺乳动物;鸡属于鸟类;蛇属于爬行类。惟独龙例外,它是什么动物,它又代表着哪一类动物,一直是令动物学家很伤脑筋的问题。关于龙究竟是什么,生物、民俗等多方学者众说纷纭,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点和民族风俗中,龙的具体形象也不甚相同。
一方面,多数学者认为龙是一种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虚拟图腾,是星、云、闪电等自然现象的化身,甚至被人划分为具体种类,但不论是蛟龙、应龙、虬龙、螭龙还是蟠龙,都不曾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不过都是人们幻想中的“神秘力量”而已,反映了华夏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从文献记载推论,龙的形象在汉代已基本形成。我国第一部汉语辞典《说文解字》中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用科学的观点来审视旧时的描述不难看出,这样的动物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但古时画家却根据前人对龙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将龙的形象概括为“九不像”:它头似牛,嘴似马,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身似蛇,足似凤,鳞似鱼,须似人。《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龙的释意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脚,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现今北京故宫宫殿前的石雕和北海公园九龙壁上雕刻的龙,就是中国人眼中龙的标准形象。
另一方面,龙也可以单指一类动物。其中,在形象上很多爬行类动物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龙”字表现出的就是一种爬行动物的特征。早在上古时期,河南、湖北等地发现的“龙”的原型,皆是鳄鱼,即我国惟一出产的一种特有鳄鱼—扬子鳄,其古名为“鼍”。民间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意思就是龙的后代名称很奇特,性格和外貌也各不相同。龙之九子的名字说法不一,其中较为人熟知的包括、饕餮、狻猊等、而鼍的形象也曾出现于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在黑水河中兴风作浪的鼍龙怪实为西海龙王的外甥,即泾河龙王的儿子。直到今天,扬子鳄产区附近的村民仍然称其为土龙或猪龙婆。
龙有时还会指蛇。蛇虽没脚,但身形细长而布满鳞片的样子有些像龙,所以在民间常称其为“小龙”。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指的就是蛇要在初春时节从休眠状态中爬出来、复苏的意思。
所有爬行动物中,与龙关系最近的要数蜥蜴了。古今中外,很多蜥蜴的名字都带“龙”字。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消除一种误会。龙的英文名称“dragon”指的并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吉祥瑞兆的动物,而是一类邪恶的怪物。dragon的原型也像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片,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可见,中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很多蜥蜴类动物由于有着狰狞可怕的外表,所以才被老外叫做“dragon”。比如: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南方的一种长鬣蜥,因生活于离水不远之处而被称为“水龙”(water dragon);来自澳大利亚沙漠的鬃狮蜥因喉下具有似胡须般的棘刺而又叫“髯龙”(beard dragon)。和许多现代动物古名、今名相异的情况相反,很多蜥蜴的古名都被沿用至今,如:“石龙子”便是指某类生活在山石环境中、喜欢躲藏的小型蜥蜴。而在分类上将蜥蜴和龙同列一起亦有之,如:明朝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其内便将石龙子、蛤蚧及壁虎列于鳞部“龙类”之下。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