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除了盐老鼠、盐耗子的民间俗名之外,蝙蝠还有其他一些“雅号”,例如夜蝙蝠、伏翼、仙鼠、天鼠、飞鼠等等。蝙蝠名称的众多,恰可反映它们与人类的亲密程度。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之中,蝙蝠的身影从未消失过,但却包含了正反两面性,譬如福的含义和“吸血鬼”。文化并不是科学,因而少不了掺杂对蝙蝠的误解。
蝙蝠在某些特征上的确与老鼠相似,但它们与老鼠(啮齿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大类。蝙蝠隶属哺乳纲、翼手目(Chiroptera),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哺乳动物类群。世界上现存翼手类动物1200余种,按照传统分类,又分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
大蝙蝠亚目的种类一般都有一双大眼睛,尾巴比较短或者干脆被省略掉了,它们的耳朵结构简单,口吻较长。当然,也有少数相貌比较特殊的成员,如非洲的垂头果蝠的鼻吻部膨大,看似锤子,分布于西太平洋诸岛的背囊果蝠有不同于其他果蝠的较长的尾。大蝙蝠亚目一般分布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一类群的成员都是吃“素”的(均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种类多以果实为食,小型种类主要吃花蜜。
小蝙蝠亚目中的种类依靠特有的回声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体及其自身的位置,从这些家伙口腔或鼻部发出的高频短波可达20~120千赫(不同种类蝙蝠所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同,因而也被作为分类的依据),被外界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它们的耳朵接收,就能确定目标的位置了。它们的耳廓前方通常有叫做“耳屏”或“对耳屏”软骨突起,也与接收回声有关。而头骨的腭部后缘不超过臼齿,它们口中通常具有多枚颊齿,并且这些颊齿上都有尖锐的齿尖,是典型的为捕食昆虫的“装备”。除了极端或恶劣环境之外,这类蝙蝠广布于世界各地。
素食蝙蝠的“狐狸”脸
棕果蝠、长舌果蝠和犬蝠,是我国最常见的大蝙蝠亚目的成员。它们全部隶属狐蝠科,这一大类的蝙蝠亦称果蝠,因为英文名叫flying fox,故又称飞狐。但“雪山飞狐”指的绝对不是狐蝠,因为这些动物难以生活在寒冷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地区。“飞狐”更可能是啮齿目的鼯鼠类动物,它们有皮翼,能够滑翔。果蝠的体型普遍较大,不使用超声波,它们的头长得像狐狸或小狗。白天主要栖息在森林或洞穴里,晚上再出来寻找花朵或者水果大餐。
长舌果蝠的脸很长、很窄,这与它们口腔内的长长的舌头相匹配。这种果蝠特别爱吃花朵的蜜露,为了能获得花形较长的花朵内的花蜜,它们在演化中形成了长长的舌头,以适应食物的外形。这在进化理论中称之为“协同进化”。长舌果蝠的舌头和特殊花朵的结构互相匹配,相得益彰,二者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长舌果蝠在汲取花露的过程中,在头部、肩膀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携带了花粉,并将其散布到生活在较远距离的其他植株上,它们在得到食物这一好处的同时,也成为了“爱情的使者”。右页图中是长舌果蝠的表亲小安德列斯长舌蝠在吸食花蜜。
犬蝠,也是一种酷爱水果的蝙蝠。它们的毛发红棕色,耳朵长且有显眼的白色边缘。2010年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张礼标博士和他的学生谭敏等人研究的题目是“蝙蝠舔阴茎延长交配时间”,这里说的蝙蝠就是这种犬蝠。他们发现,人工饲养的犬蝠在交配过程中,雌性具有为雄性进行“口交”(舔阴茎)的行为,并且这种舔阴行为很常见。犬蝠采取背后式的交配方式,倒挂着的雄性从雌性背后用前臂抱住雌性;勃起的阴茎从后面伸到雌性的腹面插入阴道;在抽插的过程中,雌性弯下头用舌头舔舐靠近阴道口附近的阴茎,从而延长交配时间。研究人员猜测,“口交”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潜在功能,比如,口交可以防止性病传播,因为唾液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灭杀细菌或病毒的活性酶,此外,口交的机械摩擦作用也可能起到去除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作用。
“菊花”脸为捕虫
小蝙蝠亚目的菊头蝠的体型中等,它们的脸上长有利于发出超声波的鼻叶,形状酷似菊花,因此而得名。它们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的种类可以生活在更往北的温带地区。在我国东北地区,还可以见到马铁菊头蝠,这是世界上分布最北限的菊头蝠科的蝙蝠。
菊头蝠和蹄蝠,都具有特殊的鼻部衍生物—鼻叶。很早以前,当人们知道蝙蝠使用超声波的时候,就估计鼻叶的功能与发声或者接收声音有关,但究竟其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一直不为人们所了解。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利用数值方法以及其他分析手段,科学家深入研究了鼻叶的复杂结构。这些鼻叶相当于共鸣腔,它能够使声音形成声纳射束。鼻叶的外部形态和半开放的腔体可以定位声音的发射方向,而那些鼻叶的细微结构能够产生显著的“音响效果”,或者“声效应”。此外,鼻叶对声音能量的控制也有作用。总之,菊头蝠特化的鼻叶结构最终使它们发射和接收的声音更加完美,以帮助蝙蝠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蹄蝠的马蹄脸
蹄蝠,在全世界有9属80余种,我国有11种。它们的体型中等,脸上也长有类似菊头蝠的鼻叶,形状酷似马蹄铁形,因此而得名。它们使用恒频发出超声波,捕捉各种昆虫,主要分布在旧大陆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蹄蝠和菊头蝠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比如它们发出恒频的超声波,它们都在腹部有“假乳头”。2005年7月,我们在四川考察蝙蝠,曾在一个洞穴内发现了大量携带幼崽的普氏蹄蝠,当时幼蝠体型已经很大了,几乎与成体一样,并且已经可以自由飞翔,但是这些幼崽似乎特别愿意黏住自己的妈妈不放,母亲好像也在溺爱孩子,许多母蝠仍旧携带着自己的子女飞来飞去。这些幼蝠的嘴里都无一例外地叼着“假乳头”,两个前臂紧紧搂住母体的下半身,两条后腿则缠住母兽的脖颈。当我们把这样一对母子捉到,并试图拆散它们的时候,却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幼崽的前臂和后腿可以从母兽身上分开,但它们嘴里使劲咬着假乳头,丝毫不松懈。为了母子的安全,我们不敢再用力。从这点不难看出,假乳头实际上就是一把牢固的锁,使得幼兽和母亲可以形影不离,以确保幼兽的安全。
吃鱼的蝙蝠
鼠耳蝠是最酷似老鼠的蝙蝠。它们的耳朵通常很大,便于接受回声定位信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鱼的蝙蝠—大足鼠耳蝠。
很多人会问,为何这种蝙蝠会吃鱼呢?其实,通过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的食谱仍然以昆虫为主,鱼类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0%。我们推测,大足鼠耳蝠的祖先也是完全捕食昆虫,但它们在捕食水面上方的昆虫时,不经意间捕捉到了水面活跃的小型鱼类。众所周知,鱼类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远远高于昆虫,一次成功的捕鱼相当于数十次捕获的昆虫量。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捕鱼的成功率很低,它们数次接近水面,用大爪数次对小鱼发起进攻,但却很难抓住光滑和好动的小鱼。一旦小鱼被蝙蝠的利爪紧握后,它们会用尾膜迅速兜住,并马上送到口中叼着,这一过程极其迅速,不足1秒钟就完成了。在捕到小鱼后,它们会找到一个安静和安全的地方倒挂着慢慢享用,并且总是把鱼头先吃下去。
墓蝠喜欢生活在坟地?
鞘尾蝠科有2个亚科,即鞘尾蝠亚科和墓蝠亚科,在全世界有13属51种,我国只有墓蝠亚科的2种。所有该科种类的尾巴都是部分地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有的种类喉部有可以分泌芳香分泌物的小囊,用以吸引异性。适应多种不同生活环境。它们使用超声波捕食各种昆虫,有时也食果实作为补充。主要分布亚洲南部热带地区。本页图片是黑髯墓蝠,墓蝠的拉丁学名“Taphozous”来自于希腊语,意为“生活在墓地”,这可能与人们最早在墓地或者附近发现它们有关。其实,墓蝠不仅可以生活在坟墓内(当然,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小洞穴),它们还生活在大型洞穴、树洞,以及人类废弃的矿洞、隧道、建筑物之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