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1873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 (Przewalski)将其“考察队”在中国猎杀收集的数量众多的动物标本,带回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包括他们在祁连山山谷以及青海湖畔射杀的一种“黄羊”。被带回到俄罗斯的“黄羊”骨骸,经过俄罗斯科学院动物学家们多年反复鉴定后,终于被确定是个独立的原羚种。为了纪念“发现” 它的俄罗斯探险家,它被命名为“普氏原羚”(拉丁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英文名Przewalski′s gazille)。
普氏原羚长着一双独特的黑角,角的基部粗壮,有棱和隐约可辨的年轮。角的上端向外大幅度弯曲,至角尖部又转而向内弯曲,形成“对角”,这是区分普氏原羚与其他原羚的最主要特征。加之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羚羊物种,所以曾有人提议给它们起个中国味浓的名字—“中华对角羚”。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的广大地区;但目前,它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其种群数量仅近千只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普氏原羚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的海晏、刚察、天峻和共和4个县,并且它们的生活区域几乎都是相互隔离的。
高原上奔跑的精灵
普氏原羚的个头不大,体长100~110厘米左右。毛色多为浅棕色或土黄色,略偏红,其腹部和四肢内侧呈白色。普氏原羚有一个醒目的特征,就是臀部有一个心形的大白斑,一条短短的黑尾巴点缀其上,显得分外醒目。普氏原羚生性机警,通常在受到惊扰时,其臀部的白毛会立即竖立外翻,并飞速逃离,只留给人们一个个心形的白屁股影子。
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在青海湖畔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常选择沙丘深处作为其隐蔽所,所以又被当地百姓称为“滩黄羊”。和其他羚羊类“近亲”一样,普氏原羚一般结群生活,群体大小从数只到五六十只不等,冬季往往结成大群。普氏原羚一般会定居在某一片区域。在冬季,他们会迁移到该区域内牧民的冬季草场附近,这些地方植被较丰富、雪薄,并且有水源保证。夏季它们复又返回更靠近荒漠的区域。普氏原羚不挑食,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味。
普氏原羚的发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翌年的1月份。雄性发情时,鸣叫声音洪亮,发情期间觅食少、跑动多、鸣叫多。其胸部毛色会变成黑色,喉结增大,以吸引雌性的注意。雄性之间为了占地盘、吸引更多雌性个体,经常打斗。
普氏原羚怀孕期为185天左右,每胎产羔1只。产羔时间在6月底至8月中旬。产仔期间,雌羚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母羚舔干幼羚身上的衣胞几分钟后,幼羚就能站立吃奶,它会跟随母羚活动直到成年繁殖。
为了繁殖的生死一跃
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大量猎杀普氏原羚,以弥补食物的匮乏,造成了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导致许多地方的普氏原羚种群消失。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草原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扩张,使得仅存的普氏原羚栖息地被进一步压缩,同时农业的大量用水也加剧了草场的干旱程度和沙漠化的速度,降低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的质量。
20世纪90年代,青海湖周边草场承包到户的政策促使牧户大面积使用1.2~1.5米高度的网围栏,把自家草场围起来,还拉上了刺丝,以防别家牛羊的闯入。为了避开牧民们的牲畜干扰,普氏原羚们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而由于狼也在夜间活动,避过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却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在与捕食者展开生命竞赛的道路上,却横贯着一道又一道无情的围栏。据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导的野外科学调查结果显示,围栏密度与普氏原羚活动密度成反比,围栏密度增大时,普氏原羚在该区域的活动就减少。
挨过了漫长的冬季,饥肠辘辘的普氏原羚们渴望寻找肥美的草场以及水源,同时还要躲避狼群的袭击,它们必须得跳跃这些高高的围栏。由于很多围栏上还带有刺丝,饶是训练有素的跨栏运动员也有挂栏丢金的时刻,而普氏原羚若稍有不慎而挂栏,失去的将是生命!特别是身怀新生命的原羚妈妈、涉世未深的小幼羚,身心疲惫之际就很容易被这些呲牙咧嘴的刺丝无情勾住,受伤、流血,甚至死亡。
人类可以是普氏原羚的朋友
从2008年开始,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青海省林业局、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通过对普氏原羚种群的深入研究,选择普氏原羚栖息地中情势最紧急的地段,推动当地保护部门与6个当地相关社区签署了保护协议,激励社区群众把围栏降低至80厘米左右、并拆除围栏刺丝、开展日常监测巡护、修建生命通道。
同时,相关机构还通过提供小额保护赠款来鼓励和支持社区保护带头人的保护行动,鼓励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保护中。获得“小额赠款”支持、在社区开展保护宣传活动的南加,是居住在青海湖湖东的普通藏族牧民。2009年7月,他收养了一只失去妈妈的“果周”(音,小普氏原羚之意),它孤零零地趴在草场上,好心的邻居把它抱回家,交给了南加,因为他们知道南加有经验,他曾成功养活了好几只有相似遭遇的小普氏原羚。南加用军大衣把小普氏原羚裹在怀里,带回了家。为了养好小普氏原羚,南加花钱买了几只山羊给小普氏原羚喂奶。南加一家人都很喜欢小普氏原羚,孩子们更是每天争着要给小家伙喂奶,晚上要抱着小家伙睡觉。
这些情景都被南加记录在一部名为《兄弟》的影片中,这部影片也成为“乡村之眼”青海牧民影像记录活动中的优秀作品。
在南加的带动下,附近的牧户和他一起自发地组成了监测巡护队,刚开始时有4个人,2009年已经发展到16个人,并且还有更多人想申请加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普氏原羚能够在没有羁绊的高原上自由驰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