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植物考察记
我国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大多是赋税繁重,灾害频繁,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常以草根树皮果腹。600年前,朱元璋的儿子朱在开封设立植物园,组织学者和画工记录下400多种供饥年救荒之用的野生植物。600多年过去了,这些植物如今是否还在?
《救荒本草》是一部记载救荒植物的专书,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刊刻于开封。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植物414种,分为五部:草部、木部、米谷、果部、菜部。为了编著《救荒本草》,周定王朱(朱元璋第五子)在开封专门设立了植物园,种植从河南北部密县、辉县、开封、郑州等地求购来的各种野生食用植物。他还组织了专门的学者和画工,根据实物观察,每描述一种植物配有一张插图,图文配合相当紧凑,并附以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
从普及知识和利民的角度来讲,深入研究该书不仅有利于传统植物的文化传承,而且对于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现实意义。此外,书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书中在“救饥”项下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用以除去它的毒性。就是说,用细土与煮熟的植物体同浸,然后再淘洗以除去其中有毒物质,这和近代植物化学领域中吸附分离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该书以前多被认为是本草著作,但事实上,它是一本记载河南北部可食用植物的地方性经济植物志,目的是为了灾年救荒。正如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所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由于《救荒本草》成书于600年前,书中所记载的植物名称皆为俗名,性状描述简单,且存在着绘图与文字不符或绘图简单等问题,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要想完成《救荒本草》中全部植物的考证并非易事,如果只局限于文字资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必需到书中所记载的植物生长地走访,并结合野外的实地考察来研究,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合书中植物的分布、成书的地点以及存疑种的分布等各种因素,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王锦绣老师带队,此次考察主要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县、开封市和新乡市辉县三地周围的田野及山地进行。
第一站:新密尖山初获战果
尖山是新密县的一个偏远乡镇,近几年被开发为旅游景区才开始通车。虽然有公共汽车可以从县城直通山顶,但路程仍旧很远。车上人很多,大约可以坐20人的小客车被挤得满满的。乘客看上去多是本地人,不时有人好奇地打量我们的行头。这时王锦秀老师在车上和一位当地的老人攀谈起来,攀谈也是我们调查的一部分,通过聊天可以熟悉方言,了解民风。
汽车在起伏盘旋的山路上向山的深处驶去,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当我们到达当地风景管理委员会时,月亮已经悬在天上,我们被送到了考察地点—伏羲山神仙洞。
第二日天气晴朗,我们开始着手调查。由于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民间食用的野菜,所以和一般的植物考察不同,不仅要上山采集,山下田间的植物也在考察范围之内。出于时间考虑,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上山,一路下田。对于向导我们也有特殊要求,必须是经历过饥荒年代,吃过很多野菜,并且知道野菜名字的本地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已上了年纪,找起来有一定难度。
村长介绍了一位大爷和一位大妈分别为我们做导游。大爷和我们这路人马一同上山,但不幸的是,到了半山腰他就累得走不动了。幸运的是,我们在半山腰遇到了一位坐在家门口编篮子的老人。虽然已经80多岁,老人却依旧身板硬朗,非常热情地给我们带路。
老人认识很多山上的植物,每当我们露出佩服的神情时,他就开怀大笑。老人告诉我们前面有一个山谷名“鬼谷”,生长着诸多植物。此时正值春夏之际,谷内有很多植物都在开花,如有蓝花的翠雀,紫花的石竹,白花的流苏、绣线菊,红花的红叶黄栌以及几株近百年的石栎树。我们一路采集,一直走到“鬼谷”尽头。
等回到老人家时,天已经快黑了,我们又向老人请教一番。他很耐心,除了俗名以外还告诉我们很多植物的药用疗效。得益于老人的帮助,我们在山上的采集非常顺利,而且收获颇多。
与此同时,王老师带队下田的一队人马收获也不少,作导游的大妈亲自挎着大菜篮子帮她们采集,一天下也满载而归。
经历了两天如此这般的野外实地考察,我们的收获非常喜人。《救荒本草》中记载一种植物叫做“木羊角科”,当地叫做“羊角科”,经鉴定是萝摩科的扛柳;当地有一种叫做“猫奶子科”的植物,其实是茄科的枸杞;而一直让人困惑的“科”字,以前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接触当地方言以后发现,其实“科”像一个后缀一样附加在植物名称后面,表示植株的意思。
另外,书中所记载的“菜”,历时600年依旧在当地栽种,且保留了书中的名字。菜按叶柄的颜色分为白梗、青梗和红梗3种类型,我国农家以青梗种栽培较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神仙洞吃到了当地的野菜。得知我们是来搞野菜调查的,主人专门给我们多做了几道野味。第一天吃到的是“狗棒槌”,吃的时候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了做这道菜的材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狗棒槌”就是将构树的雄花序在嫩的时候采下,用水洗干净放入白面中拌一下,放入油中煎炸,加工之后便成了这种美味的“狗棒槌”。几天时间里,我们还吃到了“甜糖梨儿饭”,竟然是用蔷薇科豆梨的嫩叶做成的。据当地人说,还有一种叫做“碱糖梨儿”的植物,但不能吃。我们很好奇,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也采到了标本,发现为胡颓子科的牛奶子,而书中记载该植物名为白棠子树,一名羊奶子树,又名剪子果。
尖山野外调查历经了两天,是我们调查的第一站,这些令人兴奋的收获让我们兴致高昂,迫不及待地赶往下一站。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