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会意识到它们,那些在你身体里运行的血液却从未停止过奔流。血液能把从肺部获得的氧气和从小肠等消化器官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运输到大脑。当我们在思考或者阅读时,大脑就在积极地活动着,消耗氧、糖等营养成分。
当然,通过血液得到氧和营养的不仅是大脑,全身所有的组织和细胞都要依靠血液才有活力。除此以外,血液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它能把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运输到肾脏,它能运送激素和担任免疫功能的抗体,它还能传递热量保持体温……总之,血液承担着维系生命的重要任务。
正因为血液有这么多的功能,所以一旦流动受阻就会发生许多问题。常见的现象如肩膀酸痛、手脚冰凉等就是由血流不畅引起的。
如果某种原因使血液停止流动,情况就更加严重。例如发生冻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恢复血流,就会造成组织坏死。脑和心脏都是极为重要的脏器,其中的血管一旦出现毛病就会发生脑梗塞或心肌梗塞,结果可能会留下严重的残疾,甚至造成死亡。
最近人们越来越注意“血液黏稠”这一说法,就是因为它和血液能否顺畅流动以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血液在血管中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血流受阻或血管堵塞的原因又是什么?
下面就从血液的基本知识谈起。
血液由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组成
在人体内,流动的血液大约占体重的1/13。体重65千克的成年男性差不多有5千克的血液,血液的密度大约是1.05克/毫升左右,一般容量为500毫升的矿泉水瓶可以装9瓶半。如果把体内的血管全都连接起来,有9万千米长,这几千克的血液就在如此之长的血管里流动着。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虽然是液体,但事实上其体积的45%都是血细胞。
血浆为浅黄色液体,其中90%是水,剩下10%由其他成分构成,比如糖、氨基酸、脂肪等营养物质,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此外,激素、酶、抗体等成分也要溶解在血浆中才能得以运输。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体积的96%。
血液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红细胞里有一种称为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呈红色,从而决定了血液的颜色。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有时伤口会出现白色的脓液,这是白细胞与细菌战斗并吞噬了细菌之后的尸体。白细胞担任保卫身体的免疫功能,有中性白细胞、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等种类。它们所分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中性白细胞和大单核细胞负责吞噬细菌,淋巴细胞负责识别抗原或产生抗体,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
人在受伤出血后,在短时间内血液会变稠结痂,起到凝血作用的就是血小板。血小板在血管受伤时能收敛伤口,具有止血的作用。止血是一种使人不致丧失宝贵血液的重要功能,大量出血会使人的血压降低,成年男性失血1.5升左右就可以说是濒临危险状态了。
血液凝固经过两个阶段
血液这种可以凝固的性质与血液的黏稠度有很大关系。血管里如果出现血液凝块,就被称为血栓。血栓妨碍血液顺畅流通,甚至能完全堵死血管。那么,血液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才会凝固呢?
血液凝固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许多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聚集;在第二个阶段,聚集的血小板变硬从而凝固形成血栓。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