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自然

自然

发布时间:2007-04-16
为了寻找逝去的恐龙,他们深入到戈壁荒漠。狂风、暴晒、缺水、断粮,在远离人烟的科考营地,任何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困难都会遇到,科考队员的生活就是这样刺激和危险,时时都会遇到挑战。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你能想象得到吗?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汪筱林研究员,去感受一下在戈壁荒漠上的野外科考生活。 2006.7.28,星期五,晴,准备科考物资(酒泉) 各路人马终于安全集齐了,我暗自舒了一口气,只有点齐兵马,才能开始征程。这是继2004年后,中科院古脊椎所-酒泉市联合恐龙科考队再次对甘肃酒泉肃北马鬃山和玉门昌马等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两年前,我已经带领这支科考队在该地区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野外科学考察了。事实上,这一地区位于热河生物群的西部边缘分布区,是热河生物群研究的深入和继续,是在中科院专项发掘经费和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群体研究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进行的,因此,这样大规模的野外考察其科学意义自是不言自明。 此次联合科考队员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学院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来自《文汇报》、《科学时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编导等40多人组成。我担任科考队长,原酒泉市文化局副局长、现酒泉化石办主任王化民任科考队副队长,我们所的李岩和刘新正两位工程师分别负责野外后勤和技术。 从北京出发之前,发电机、帐篷等大量物资已经用集装箱运往酒泉。首批6名队员从北京出发,他们满载着各种野外工具,用了3天时间从北京驱车直达酒泉。至昨天晚上9点,所有科考队员均已安全抵达酒泉,为进入马鬃山戈壁做最后的准备。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主要强调了科考内容和安全事项。马鬃山戈壁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因此安全尤为重要,在无人区绝对不容许单独行动。 数十人深入戈壁无人区,吃喝拉撒睡一切都得考虑到。前几天,全体队员已经兵分几路,开始采购各种物资。这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程,既要考虑实用,又要考虑价格和质量;既有各种生活用品,更有野外工作所必需的工具和材料,拿李岩的话讲,真是“牙签买细了都不成”。 2006.7.30,星期日,晴,开进戈壁小镇(酒泉-嘉峪关-玉门-桥湾-马鬃山) 昨天下午,所有物资装了满满3卡车,直到晚上9点才完毕。为了避开白天的车流和炎炎烈日的烘烤,卡车司机连夜出发,并在桥湾与安西县博物馆的李春元老师汇合,又装载另外一些帐篷。 酒泉到马鬃山东部的化石地点接近500千米,312国道是必经之路。由于酒泉到安西路段正在修高速公路,原来的国道大部分已经不能使用,所有车辆必须沿着道路两侧的戈壁行走。从酒泉到嘉峪关的20多千米一路畅通,过了嘉峪关,只能向南绕行位于祁连山脚下即将废弃了的石油城—老玉门市。我们的车在尘土飞扬中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到桥湾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我们就要离开国道转向北走,开始真正进入戈壁的第一步了。 从桥湾到马鬃山镇(中蒙边境附近的戈壁小镇)还有151千米。前几天的一场大暴雨不仅破坏了许多道路,还冲断了一座桥梁,车队只能绕道而行。晚上9点多,科考队到达马鬃山,与先期到达的车辆人员汇合。明天进入戈壁,手机就没有信号了。此前,我们要求队员尽可能告知家人朋友,以后可能连续一个多月就没有讯息了。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来自戈壁深处的所有文字都必须先从这里——这个地区唯一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以短信形式发出去。我知道,让队员尤其是记者有更多感慨的艰苦旅途,还没有开始呢。 2006.7.31,星期一,晴,戈壁途中遇险(马鬃山-布冬呼噜斯泰营地) 今天向戈壁深处进发! 早上9点,满载物资和队员的8台车从马鬃山镇出发,沿着马鬃山脉的北部戈壁,沿着当年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著名探险家)走过的路,向70多千米外的目的地—布冬呼噜斯泰进发。按照正常速度,车队应该在中午1点前后到达。这样,下午还有充足的时间选择营地,卸车、支帐篷、整理工具和埋锅造饭等等。 车队很快驶入一片相对低洼的戈壁,这儿植被繁盛,生长着一堆堆骆驼刺、梭梭和各种不知名的灌木,大批的羊群和骆驼悠然自得地穿行其间。而路边一大片盛开的戈壁红柳,伴着随风摇曳的芦苇丛,似乎把大家带入江南美景中。再往前行,来到一处奇特的地貌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1.2亿年前的白垩纪地层雕琢了一个仰卧戈壁的美女形象,两个饱满高耸的乳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2004年的考察途中,科考队员形象地把她称为“妈妈山”。从此,马鬃山戈壁有了最令人难忘而温馨的地名。过了妈妈山,差不多走了一半的路程了。再过一个相对低洼的区域,眼前就是一片裸露的红色地层。这虽然是富含化石的目的层,但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向南大约20多千米的地方,那儿更靠近马鬃山脉。 天有不测风云,车队刚刚右转离开“大道”向南走了几千米,后面的几台卡车就相继陷进了一个低洼的沙滩。然而,最让人担心的路段还在前面,一条宽约100米的“沙河”挡住了去路。曾经低洼有水的河床早已干涸,河床上沉积了厚厚的随风流动的细沙,就形成了今天的“沙河”。2004年的那次考察,车队就曾经在这儿遇险。这里是我们这次进入戈壁最担心遇到危险的地方,但还是没有躲过去。  ……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07年3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