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直令人担忧,可喜的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已经取得成效。据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从1988年的1100多只上升到近1600只,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目前也已达161只。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和野外放养。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给能游人带来了许多欢乐,它是人们心中的动物明星。但是很久以来,动物园供展览用的大熊猫一直是从野外捕获的,而野外大熊猫的数量由于环境的原因也急剧下降。以前人类一直不能使大熊猫在圈养的条件下繁殖,而且野外生存的大熊猫到了圈养环境也很难适应,多数因疾病等种种原因早夭。对于这种“娇气”的动物,人们曾经是一筹莫展。
人类第一次育活一只大熊猫是在1963年的北京动物园。从1963~1977年,在北京动物园出生了16只大熊猫,可存活的只有7只,但这已经很幸运了。上海动物园在这段时间内总共降生15只新生命,无一例外全部夭折。当时国内外有很多动物园都有大熊猫,但是在人工圈养中生活的大熊猫大部分不能繁殖,而好不容易交配怀孕产仔的熊猫母亲常常是空欢喜一场,因为幼仔的成活率仅为21.9%。1978年以后,面对“圈养大熊猫的雄性相继都失去交配能力”的严峻事实,动物学家开始对大熊猫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是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人工授精获得了成功。从此,大熊猫的人工授精技术越来越完善,大熊猫的产仔数量越来越多,圈养的大熊猫不断地增加新生个体。但是此刻的大熊猫的幼仔成活率仍然不高,只有47.9%。大熊猫的繁育一直面临着“配种难”、“受孕难”和“幼仔成活难”三大世界性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