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赵吉才 高俊方 绘图/杨曦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许(北京时间22时),正在返航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到达得克萨斯州上空时通信联系突然中断。当时的高度为63公里,时速约2万公里(18倍音速),距肯尼迪航天中心约1400公里。后来的录像显示,航天飞机当时正沿着预定的轨道降落,然后慢慢地解体。航天飞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航天飞机第113次飞行,也是第二次发生机毁人亡的惨重事故。 如果说1986年挑战者号悲剧还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偶然事件的话,那么这次事故无疑会对未来的航天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美国政府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不对载人航天的安全性能做出重大改进,那么必将会对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在1986~1992年,NASA曾对航天飞机进行过改进,并预测出现事故的概率为1/426(即飞行426次可能出现一次事故),但现在看来,这个估计未免过于乐观了。现在,人们首先要查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还要根据调查结果彻底检查其他航天飞机的情况,以避免悲剧再次降临。 许多专家认为,NASA最近几年忽视了航天飞机的安全,有些人指责NASA是敷衍了事和不负责任。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批评文章,有许多甚至出自NASA的工程师或者是在航天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员之手。其中一篇指出,在2002年8月25日,原在NASA工作的工程师唐·奈尔逊(Don Nelson)曾要求暂时停飞航天飞机以改进安全系统。他认为航天飞机在近来一段时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许多人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均是阿波罗计划之后削减经费造成的。近10年来,NASA已经削减了40%的经费,工作人员也被大幅裁减—在卡纳维拉尔角负责航天飞机维修的技术人员从3000人缩减到了1800人。 要想给航天飞机增设一个在任何飞行阶段都可启用的救生舱,就必须对航天飞机的结构进行改造,因此要使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有质的改观还需要几年时间,而且只能依靠第二代航天飞机了。 出于经济原因,同时也为了不影响机上人员和有效载货空间,现在的航天飞机只配备了两个紧急救生装置。一个供航天飞机在发射台上出现问题时使用,机组人员可通过个高架索道紧急弃舱,迅速回到地面。而一旦发动机起火,就没有任何弃舱逃生系统了。 第二个紧急装置是在1988年9月发现号完成任务之后安装的,该装置可以使人在距地面6~10公里高的最后阶段逃离航天飞机。它有一根可伸出入口舱门的伸缩杆,宇航员可以沿着它下滑而不至于撞到左翼上。但专家认为,使用这样的机械系统,人是"没有生还的可能"的。 几年前,在挑战者号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敦促下,NASA派一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救生舱。该系统不但重量近2500公斤,而且还会降低有效载荷。此外,这个庞然大物只能容纳6名宇航员而非7名。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这次哥伦比亚号事件可能突显了机翼和热保护层存在事故的可能。目前,航天飞机上有些部位,像机身和机翼下部,还不能进行检查,即无法通过安在机械臂上的电视摄像机进行探察,也不可能进行机外检查(除非使用"火箭椅",但是只有极少数宇航员能习惯驾驶这种设备)。 在1997年,恰恰是哥伦比亚号,曾将一个像足球一样的怪物送入轨道—它其实是一个自动控制舱外活动检查系统。这个"球"叫作斯普林特舱外自动照相机(AERCam Sprint),它带有12枚火箭,可在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控制下自由活动。它安装有两个摄像头,可以对航天飞机或整个太空站的任何角落进行拍照。但由于1997年的检测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被人们遗忘了。现在看来重新研制一种类似的设备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