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总策划/陈祖煜 贾金生
撰文/陈祖煜 胡春宏 郭军 王延贵 陈建国 陈进 殷峻暹 祝雪萍 郑璀莹 任爱武 吴超 杨会臣
单位/中国大坝协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从最初的三峡设想到壁立西江,历史跨越了近百年的岁月。100年来,三峡工程一直是个焦点,建坝前是,建坝后是,未来或许仍会是。因为它太大了,承载的东西也太多。
从2003年蓄水至135米高程开始发电;到2006年达到156米进入初期运行,开始改善上游航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防洪能力;再到2010年到达设计水位175米,开始全面发挥各种效益,三峡大坝已经运行了8个年头,从进入初期运行至今已5个年头,2008年进入试验运行至今也近3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长江中下游干旱,种种大事小情,总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三峡工程。
那么,现在三峡工程究竟怎样了,它的效益发挥了吗?弊端显现了吗?本期特别策划尽量从历史的真实再现三峡的建设过程,以翔实的数据重点介绍三峡在运行期发挥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客观科学地剖析三峡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在,三峡就屹立在那里,至于它的是非功过,留待世人评说。
圆梦之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黄金水道,蕴藏着巨大的水能,但它同样是一条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的河流。
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了在长江筑坝的构想,希冀利用长江水利富国强民。但是,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年代,三峡工程只能是一个梦。
新中国建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足迹留在了长江、留在了三斗坪坝址,他们更关注的是治理长江水患。对三峡工程的规划、勘测和设计工作贯穿于20世纪后半个50年。经过长期、反复的科学论证,三峡工程主体工程终于在1994年正式开工了。
庆幸的是,三峡工程建设时处改革开放的年代,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高质量、高速度地建设三峡工程奠定了基础,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和能力建造这样巨大的工程。
2006年,三峡主体工程提前一年完工,一座雄伟的大坝在长江拔地而起。历史,在三斗坪这个地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