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在胶东半岛的中部,有一方神奇的土地—莱阳。它以“莱阳梨”而闻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莱阳的白垩系地层发育完整,埋藏的恐龙和恐龙蛋等化石极为丰富,是我国科学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和昆虫化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同时富含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地区。
白垩纪(1.45亿~6500万年前)是恐龙时代的又一个顶峰时期,恐龙的种类在这一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白垩纪是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开花的被子植物的出现使生物的进化模式发生了变化。6500万年前,恐龙及其他动植物遭到大规模灭绝,中生代这一恐龙时代也随之结束。可以说,白垩纪是恐龙的最后纪元,而莱阳白垩系地层的化石记录再现了恐龙最后繁盛的岁月。
在杨钟健带领的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在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重要发掘60周年的201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莱阳市政府组成的联合恐龙科考队,在莱阳继续进行大规模恐龙等古生物化石考察与发掘。从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莱阳古生物科学考察,不仅发现了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化石,而且还发现了神奇的平原恐龙峡谷群和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群,一个多姿多彩、灵动跃现的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一部分
莱阳白垩纪地质演化与地质遗迹
地质环境的演化形成了发育完好的白垩系地层
莱阳地处山东半岛的中心区域,是闻名华夏的梨乡,以盛产“莱阳梨”而著称于世。每当4月梨花盛开的时候,满目所见“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独特景色,美不胜收。莱阳的水系湖泊发育,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和富水河像五条向南腾飞之龙,汇聚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巨龙—五龙河。五龙河蜿蜒纵贯莱阳全境,跃入黄海,形成了胶东半岛最大的流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莱阳人民。五龙河及其支流两岸,是莱阳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区,在五龙河支流汇聚地西部的金刚口正是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等的富集区。
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胶东半岛所在的古大陆位置分布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形成“莱阳盆地”,或称“胶(州)莱(阳)盆地”或“莱(阳)诸(城)盆地”。多水湿润的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实在中生代早中期的三叠纪和侏罗纪,这里还处于隆起状态,自然水系分布较少,基本没有接受沉积,化石自然稀少。只是进入到白垩纪,这一地区开始逐渐形成断陷盆地,接受冲积-河流相沉积。随着盆地的进一步发展,湖盆面积扩大,同时也产生厚厚的以湖泊和河流为主的沉积,期间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了莱阳地区现在富含化石的下白垩统莱阳群和青山群。到了晚白垩世,湖盆变浅,主要以冲积-河流沉积为主,形成了富含恐龙和恐龙蛋的王氏群红层。
我们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时期,来一窥莱阳地区的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变迁。在距今约1.3亿~1.15亿年前这段早白垩世地质历史时期,莱阳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河湖纵横,以大型湖泊为主,并与周边湖泊相连,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适合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如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已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各种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腹足类等淡水无脊椎动物相当丰富,昆虫也十分繁盛,植物中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如银杏和松柏等达到鼎盛。
在距今大约1.15亿~1亿年,这一时期的环境变化非常剧烈,尤其是火山活动异常强烈,气候炎热。在火山喷发间隙期,河流发育。这一时期,一些陆生脊椎动物繁盛:龟在水中畅游,鹦鹉嘴龙成群结队地在陆地灌木丛中觅食,天空中的翼龙在俯瞰着大地上的万物百态。虽然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险象环生,突发的火山喷发随时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在距今约8000万~7000万年的晚白垩世时期,莱阳地区的火山活动减弱并逐渐消失。这一时期莱阳地区的地形起伏较大,气候炎热,河流密布,泥石流和洪水时有发生,在一些低洼地带,也会形成小型汇水盆地。大型的以植物为食的各种鸭嘴龙非常繁盛,它们或在岸边丛林中悠闲地吃着树枝嫩叶,或在河湖岸边繁忙地筑巢产卵或孵化幼仔。然而随时袭来的危险会破坏这样一种温馨的场面,那些凶暴而强大的霸王龙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最佳的偷袭时机,突发性的暴雨形成的洪水和泥石流也会随时而来。莱阳地区留下的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共生富集埋藏在一起,真实地记录着这些恐龙最后的瞬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