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看见各种各样的光,比如周围的风声和夜空中的星光。我们还能够分辨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噪声和极其微小的声音,辨认出彩虹的7种颜色。
除此之外,自然界还有许多我们人类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到的声音和光。
例如在发生地震时,就会有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巨大振动在地球中传播。这种振动也是声音的一种。
海洋里的海豚会用一种叫做“超声波”的声音与同伴交流信息。
移动电话和电视使用“无线电波”来传送信息,这种电波则是光的一种,只是我们人类看不见而已。
这些声和光其实全都是“波”,具有波的性质,遵循关于波的各种定律。本文就来介绍隐藏在周围声光现象背后的那些波的性质。
声音是“空气的振动”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听到声音时,是什么东西进入我们的耳朵?
是空气的“振动”。例如用锤敲击大鼓,使鼓皮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再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咚,咚”的鼓声。
那么,空气又是如何产生振动的呢?敲击大鼓,鼓皮急速下陷,紧贴鼓皮的空气填补空位,使附近的空气变稀薄,密度减小。这里的空气变稀疏,成为“疏”的部分。
在紧接着的下一瞬间,具有弹性的鼓皮急速回弹,向外隆起,压缩附近的空气,密度增大。这里的空气变浓密,成为“密”的部分。
大鼓的鼓皮每次下陷和隆起都会使附近的空气变“疏”和变“密”。这就是空气的振动。这种“疏”部分和“密”部分在空气中向周围传播,便是声音。这时候,空气本身并没有移动,只是在原来位置重复作前后振动(参见右下侧的弹簧图)。
这种“疏”和“密”交替变化的状态依次向周围传播的现象叫做“波”。因此,声音也被称为“疏密波”或“声波”。我们听到大鼓的“咚,咚”声,就是耳朵感觉到了空气的这种“疏密波的振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