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09-03-19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热带雨林是一片充满神秘故事和美丽传说的地方—那里有高不可攀的参天大树,有终年不散的重重迷雾,有密如蛛网的藤萝古蔓,有能捕捉动物的香花毒草,甚至还有闪现其中的丛林矮人。那么,真实的雨林是什么样子的呢?林中的植物怎样开花结果,发芽生长?雨林植物为什么会有奇形怪状的外表?那些伴林而居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呢……

12 雨林奇观
22 雨林奇葩
30 生在雨林
38 雨林文化
46 研究雨林


空中走廊
架设在望天树之间

热带雨林的年平均气温在24℃,或者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8℃以上,极端最高温度也多在36℃以下。雨林中降水充沛,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000毫米,有些地方高达6000毫米,并且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为90%以上。对于喜欢阳光和雨露的植物来说,热带雨林就是一个生长的天堂。
既然是好地方,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植物“迁居”于此。不过,“天堂”的面积终归是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逼迫植物用尽浑身解数去争夺资源。要想争夺阳光,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得比其他植物高一头。在东南亚和我国的热带中,高达70~80米的龙脑香科植物是当之无愧的“统治者”。由于该科植物热带性强,被有的学者认为是衡量亚洲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树种之一。
在热带雨林这个“天堂”里,所有的植物都必须“好好生长,天天向上”。例如,木棉科的轻木1年就可以长高将近2米,而茜草科的团花树一年甚至可以长高3~3.5米,10年长粗34厘米,8~10年就可以长到30~40米高。
快速生长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树干不够紧实。拿轻木来说,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材,两个人抬起来快步如飞。每立方米轻木的重量仅有115公斤,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可以抬起约等于自身体积8倍的轻木甚至更多。轻木也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世界上最重的木头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那就是山竹子科的铁力木。每立方米重达1122公斤。像铁力木这样的树木,大多生活在雨林的中层,与其没有办法快速长高争夺阳光,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树干长结实了,它还有一招,就是长得枝繁叶茂,不漏过一丝阳光。虽然生长缓慢,这些勤勤恳恳的大树还是可以长到30米高。


花园吊在半空中
在高空“建设”花园是附生植物生活所需

在巨树林立的热带雨林中,弱小的草本植物生长在地上是不明智的。巨树的林冠层截去了大部分的光线,在林下土壤中,植物根系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不仅如此,林下堆积的枯枝落叶在发酵时会耗费大量氧气,同时产生有害物质,让小小的草本植物喘不过气来。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附在大树身上向上“攀爬”。除了利用大树提供的高度优势,这些植物还是自力更生地获取水分和营养,科学家用一个专门的词汇来称呼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附生。
附生植物在热带雨林中很常见,它们牢牢占据了维管束植物种类的1/4,有些地方甚至在一半以上。苔藓和蕨类,以及兰科、凤梨科、天南星科、茜草科……许多人们熟悉的植物都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尤为奇妙的是,这些植物的营养器官都或多或少地衍生出一些特殊的结构,能够便于它们吸收水分和获取养分。
鸟巢蕨在根部形成致密而交织的块状,看上去就如同它名称描绘的那样,像一个巨大的鸟巢。这种构造帮助它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和枯落物,当枯落物逐渐堆积形成腐殖质,就能为它们提供营养。有时候还会有蚂蚁在鸟巢蕨的根部筑巢,成为它们获取营养和土壤的好帮手。
另外一些植物的吸水机理也十分特殊,这里面以苔藓和凤梨最引人注目。矮小的苔藓匍匐在树干表面,它具有密集且能够吸水的毛状结构,在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有趣的是,苔藓叶枯萎后并不脱离茎干,而是依旧依附于植株体,这些枯叶中含有较多吸水能力强的死细胞,可谓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凤梨科植物则靠一种绒毛状的结构吸水,这是由几个盾形的死细胞覆盖在一串突出的活细胞上而形成的,当空气中的水分与死细胞接触时,就会被捕捉,进而被里面的活细胞吸收,然后通过输导组织转运。一些兰科植物中也有类似由死细胞吸水的结构。
开源节流是它们共同的策略,有的植物具有假鳞茎或者枝干肥大多汁,可以储存较多的水分;有的植物则叶片肥厚,并且叶片的表皮角质化,使它们在平时尽量少地丧失水分。
科学家用叶面积指数来衡量植物的特征,这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与光能的截取、水分平衡、CO2及物质循环都有关。一些研究显示,雨林中的附生植物叶面积指数高达160(温带落叶林中一般为3~6),表面积如此巨大,这无疑是它们引以自豪的本领。
附生植物往往悬挂在高空,那么它们是怎样到达树上的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