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部,有一个贫瘠的地方,那就是黄土高原。在科学家的眼里,它却是大自然赠予中国的一个无与伦比的宝库,千万年来的风霜雨雪、暑去寒来,都尽数装在这由黄土构成的宝库之中。今天,我们只是掀开了
它的一角,但其中的发现已经令我们激动不已。
每当冬、春交替之际,生活在北方的人都能感受到沙尘暴的肆虐:黄沙漫卷,遮天蔽日。严重时,几米之外不见景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每逢大的沙尘暴过后,地面上都会落下一层黄土,在潮湿的地方更为明显,周围的世界看上去好像披上了一片黄纱。
从历史上来看,在中国的西部,这种类似的沙尘暴司空见惯,正是由于这样年复一年的沙尘暴的侵袭,历经千百万年来的堆积,从而在中国的西部形成了一个“大土包”,这就是黄土高原。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黄土高原是一个贫瘠的地方,物产匮乏,生活贫困,水土流失严重,更是黄河水患的根源。实际上,黄土结构松软,易于耕种,旱作农业很早就在那里发展起来,因而黄土高原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00万年前的蓝田人、10万年前的丁村人以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等都发育在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今天的黄土高原上仍有占中国耕地面积1/5的耕地,养育着全国1/5以上的人口。
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由西向东吹来的大风到达那里就开始减速,形成一个“涡风”区。风中裹挟的沙尘开始降落,使那里成为亚洲风尘的一个典型的沉降区。最近40年来,研究人员共记录到24次以兰州为中心的大的降尘,这与地质上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以兰州为最厚的说法是一致的。这也间接说明,黄土高原是由一层一层的黄土堆积起来的。黄土高原的冷热兴衰必定伴随飘洒着的风尘,掩埋在这一堆黄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