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撰文/赵燕枫

什么是Wi-Fi?
如今,Wi-Fi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笔记本、带无线网卡的台式电脑、游戏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数字播放器,甚至新型打印机和数码相机等各种设备,都能加入Wi-Fi网络。那么,Wi-Fi到底是什么呢?
1997年,Wi-Fi的第一个技术标准正式推出,它规定了3种通信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接入点(AP,Access Point,比如无线路由器等)连入Wi-Fi网络,我们在家里和办公室里无线上网,一般就是这种方式。第二种是通过基站(BS,Base Station)接入,常见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Wi-Fi网络服务。第三种不需要AP、BS之类的中心,而是让各设备“自由直接连接”(Ad Hoc),主要用于应急、抢险救灾和分散组网的野战通信。
IEEE 802.11系列标准
谈到Wi-Fi的技术细节,我们就绕不过“IEEE 802.11”这个拗口的词。
所谓IEEE,就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它下设了若干个委员会,其中的IEEE 802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局域网及城域网的技术标准。在这个委员会下面,陆续又成立了20多个分委员会,所制定的标准都统一按“IEEE 802.X”的格式命名,其中涉及到Wi-Fi的,就是IEEE 802.11系列标准。
1997年,IEEE 801.11标准诞生。它允许无线设备之间以2M位/秒(2Mbit/s)的最大速率传输数据。以这个速度拷贝1部大小为500M的电影,最快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不只是慢,它的安全性也很差。所以在2年后,改进版的IEEE 802.11a(本文简称为a,下同)和b问世了。再之后,c、d……陆续出笼,一直发展到了z。其中,最常见的是a、b、g、n,如果某种产品同时支持这几种标准,就会被写作“IEEE 802.11 a/b/g/n”。由于a被逐步淘汰,近年来a/b/g/n已经渐渐过渡为b/g/n,其中b/g是主流,而速率最高的n因为推出最晚,还不是所有硬件都支持它。不过,如果你的设备支持b/g/n,也就能连上几乎所有的Wi-Fi网络了。作为n的继任者,ac一出世就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顾名思义,ac是从十几年前的a衍生而来的,但大大增强了数据传输能力。今年1月,IEEE正式批准了ac的“同胞兄弟”ad。由于可以使用更高频的60GHz频段,ad的传输速度高达7G位/秒,前述的那部500M的电影,可以在0.6秒内传输完毕。但ad的工作距离也特别短,基本只能在同一个房间内使用。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4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