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技术

技术

发布时间:2012-10-22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施乐8010“蒲公英”电脑的推出,崭新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时代到来了。
通过鼠标,人们可以直接操控文件和文件夹,而不用再一行行地键入复杂难记的命令语句了。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当时却是最震撼人心的科技飞跃。乔布斯有幸提前看到了施乐GUI的演示,他后来回忆说,“那就像摘掉了我眼前的纱布,我看到了计算的未来。”
的确是未来。但他可能没看清楚的是,这个未来,是微软Windows家族发力狂奔的未来。
说起来,Windows的前3个版本,都算不上说不上多么成功。
历时4年的开发,Windows 1.0终于在1985年发布。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Windows的华丽家族中还有过这样简陋的成员。和我们的第一印象相同,1.0版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热烈反响,它只是作为家族元老永驻史册而已。
一年半以后,Windows 2.0发布。看起来,它的配色比1.0版更舒服一些。后来,专为286和386注优化的两种Windows 2.10发布,它们与此后的2.11版一道,被合称为2.1x,最大特点就是必须安装在硬盘上(之前,Windows是可以安装在软盘上的)。

到了这一代,很多客户才首次接触到Windows。它被统称为3.X,包括3.0、3.1和3.2版。其中,3.2版仅发布了简体中文版,也是一些早期中国用户接触这个家族的起点。
Windows是单独售卖的,而3.x版则是Windows家族中,第一个同时由电脑生产商批量采购预装的版本。这就是说,用户本来需要折腾两次(购买和安装)才能用上Windows,现在则是买了相应电脑就能用上,倒是改用其他操作系统还得再折腾两次(购买和重新安装其他系统)。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只要过得去就懒得折腾,形成习惯后就更不愿意重新学习另一套操作模式。这种捆绑策略推动3.x和后续版本不断攻城略地,慢慢占领了一台又一台电脑,逐步消灭了竞争对手,最终打造出Windows家族延续至今的霸主地位。
“If you start me up,I’ll never stop”,滚石乐队的著名歌曲“Start Me Up”(《让我开始》),现在被微软用在了广告中,为首次出现“开始”(Start Up)按钮的Windows 95造势。正在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的主角安妮斯顿(饰演瑞秋)和佩瑞(饰演钱德勒),也为此拍摄了30秒的虚拟情景喜剧。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红、黄、绿灯,以配合微软的LOGO色彩;在英国,承蒙微软的大手笔,150万份《泰晤士报》被免费送给了伦敦人,这是它日常销量的两倍;在加拿大,地标性的多伦多国家电视塔(CN Tower)上,也垂下了一条30多层楼高的Windows 95条幅。
在空前规模(据说花了3亿美元)的广告宣传推动下,Windows 95一夜成名,销量屡创新高:4天卖掉100万份,5周卖掉700万份。当然,也有一些顾客家里没有电脑,也根本不知道Windows 95是个啥东西,只是听了歌就跑来排队付款了。
微软的竞争对手IBM坐不住了。它的发言人声称,Windows 95提供的新功能,早在7年前,IBM的OS/2就已经做到了(其实只是“支持长文件名”等个别功能)。这种酸葡萄声明,当然无法阻挡Windows 95的热销狂潮。
只把Windows 95看成是广告吹出来的商业奇迹,那可不太客观。实事求是地说,与竞争对手相比,它不仅攀上了当时的科技巅峰,而且确实给用户带来了相当不错的体验。这一点,从它携带的新Windows DNA中,我们就能直观地感觉到。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2年第11期)
官方淘宝店:http://newtonkxsj.taobao.co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