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技术

技术

发布时间:2011-11-22

于2008年开始的中国地学史上最大的科学专项—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默默运行3年后,于2011年进入关键阶段,包括“超级科学钻”在内的一系列关键工程都会在近期有所突破。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钻探这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功能。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干瘪的苹果,内部水分的蒸发使表面产生了皱纹,地球通过冷却而收缩,在它的表面形成了褶皱山脉。”20世纪以前,这种冷缩说曾普遍出现在地质教科书中。就像日心说一样,这种理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因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但在20世纪初,随着各种地学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成果的进展,冷缩说、大洋永存说等海陆固体学说开始变得不那么可信。当时的地球物理学者普拉特、杜顿等人根据重力测定的结果,推断出海陆物质成分不同:从最厚造山带地区到最薄的一些大洋地区,地壳的厚度相差可达73公里,他们相信一定存在一个界面,使得岩石对地幔的压力处处相等,并基于此创立了地壳均衡说。
像其他科学一样,地质学也是在不断出现的新证据面前一步步向前推进,以致更接近原本的真实。在杜顿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注意到,把现在南美大陆的东侧海岸线和非洲大陆的西侧海岸线并合起来,两者能够很好地吻合。如果假定原来有一块巨大的“超大陆”,后来,这块“超大陆”像纸一样被撕开,各自散落在大洋的中间,东西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恰好可以圆满地解释它们曾经是在一起的。魏格纳旁征博引,从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许多不同领域找到了大量证据。在《海陆的起源》中......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看《科学世界》2011年第12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