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健康

健康

发布时间:2015-07-29

有何不同?有何效果?过量摄取有危险吗?
工作中,经常会有加班、应酬等情况发生,有人会靠喝保健饮料来对抗疲劳;而在学生当中,体育考试前喝功能饮料的现象也并不罕见。保健饮料与功能饮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价格越高越有效"的说法是真的吗?

功能饮料与保健饮料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调理身体状态,而后者则用于改善身体功能。功能饮料在超市或便利店之类的地方销售;而保健饮料大多属于在超市中就能够买到的保健品,有些则是需要到药店中才能买到的药品。
保健饮料作为保健品乃至药品,是需要标示功能的。其中,保健品类的见效缓慢,副作用小;相较而言,药品类的药效更强。

有效果难道只是心理作用?
保健饮料真的有功效吗?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药学院的中岛惠美教授告诉我们说:"保健品也好,药品也好,都明确注有'保健功能'、'主治功能'之类的文字,这就意味着是有功效的。"顺带一提,其功效一般会写成"有助对抗身体疲劳、补充某种营养元素、滋补身体"之类的形式。但是,除了注明的效果以外,保健饮料可能带来的其他效果却并未明确说明。比如,摄入保健饮料中的咖啡因,会产生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通过其中的糖分补充能量,则会提高注意力。但是,这些"副作用"并不会在保健饮料的外包装上注明。
中岛教授说:"因为安慰剂效应,在饮用时相信有效果是很重要的。有人认为安慰剂效应不过是心理作用,但实际上,它是真的能够让身体产生反应的。"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如果人把与某种药品性状相似却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如淀粉或砂糖等)认为是药并服下后,也会表现出药效发挥作用的现象。

饮用功能饮料造成死亡事故?!
为了在考试前努力学习,有不少中学生会饮用大量的功能饮料。但即便归类于饮料,大量饮用仍是有危害的。2013年,美国一名14岁少女在24小时内喝下了2瓶功能饮料(每瓶约700毫升)后出现心率紊乱,最后死亡。她的死因,可能是因为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咖啡因(总量高达480毫克)而导致的急性咖啡因中毒。过量摄取咖啡因,会导致失眠、头痛,引发焦躁感和紧张感等,严重者更可能引发心动过速、抽搐、呕吐等症状。
那么,摄入多少算过量呢?作为参考,我们可以来看看加拿大的例子。对一日之内的咖啡因最大摄入量,加拿大卫生部做出了以下的规定:健康成人为400毫克;4~6岁、7~9岁和10~12岁儿童,分别为45、62.5和85毫克(儿童按照每千克体重摄入量在2.5毫克以内计算);孕妇则为300毫克。一杯咖啡(100毫升),大约含有咖啡因60毫克,一瓶可乐(500毫升)约含50毫克,而一瓶功能饮料最多含有150毫克左右。就像酒量因人而异,对咖啡因的耐受性也因人而异,因此,还是不要在短时间内大量饮用为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