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产妇要"坐月子",这个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我们现在还要遵守吗?
撰文/王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
前段时间,我科病房收治了一名孕妇。在她分娩后,因为要不要产妇"坐月子",丈母娘和女婿起了争执。丈母娘主张严格按老规矩坐月子,也就是不洗澡、不刷牙、多穿衣、别受风;而来自荷兰的女婿则根本不赞成这些做法,主张一切如常即可,理由是他的家乡没人坐月子,产妇生孩子第二天就一身短打外出活动,也没听说得过什么"月子病"。
那么,他们谁的观点更有道理一些呢?
"月子"和产褥期
其实,所谓的"月子"确实是个"中国特色",在东亚之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还真没有这个说法。它指的是产妇在产后的一个时间段,比较接近"产褥期"这个现代产科学的概念。所谓产褥期,指的是分娩后,产妇全身除乳房以外的各个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前后大概6周左右。在产褥期,产妇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生理方面。
在孕期,孕妇体内的多种激素水平都会有程度不等的增高,而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由于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主要为醛固酮和少量的脱氧皮质酮,是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最重要激素)的作用,孕妇体内会潴留大量水分,形成水肿(尤其是双下肢更为明显),严重时用手指按压小腿前方都会出现凹陷,医学上叫"凹陷性水肿"。
此外,由于雌、孕激素的升高以及基础代谢率的增加,孕妇会出现耐寒怕热的情况。由于雌激素、孕激素的升高,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延长,变得不易脱发;牙龈血管扩张造成牙龈肿胀,可能出现牙龈出血。而孕激素增高,则会引起关节韧带松弛,再加上孕妇体重增加显著,结果使得孕妇关节酸痛。
在产后,这些激素的水平迅即下降,相应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生理变化。
在产后,随着盐皮质激素水平的下降,原先潴留的水分会很快排出,其中大多经肾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因而产妇排尿会增多;也有一部分水分通过汗液的形式排出,也就是所谓的"褥汗"。了解了这些原因后我们就会知道,产妇尿多可不是什么"肾虚",褥汗也不是什么"虚汗",都是产褥期的正常表现,在产后一周内较为明显,之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基础代谢率恢复,再加上褥汗多,产妇开始变得对寒冷敏感起来。与前面讲的多尿和褥汗类似,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不是病态、更不是身体"虚"。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剧降,头发生长周期恢复正常,因而会出现头发脱落较多的现象。这也并不是一些老人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在月子里洗头或梳头所造成的。至于牙龈出血和关节酸痛等症状,在产后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其次,是心理方面。
分娩前后,疲劳的产妇不仅要在短时间内经历体内激素的大起大落,更重要的是要立刻面对家庭状况和生活状态的巨变。在多种诱因的合力下,产妇容易出现焦虑、多疑或者抑郁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发展为产后抑郁。
从月子到"坐月子"
正因为产褥期是产妇恢复身体的关键时期,所以传统观念才异常重视"月子",认为不好好"坐月子"就会落下"月子病",由此又派生出许多"坐月子"的繁琐规矩。
其实,结合老辈人过去的生活状态,"坐月子"的诸多讲究也是可以找到源头的。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日常营养条件差,想让产妇奶水充足,不吃好是不行的,所以讲究月子里要大补。过去家里人口多,媳妇是家务劳动的主力,她只有在月子里才能好好休息,否则还要继续洗洗涮涮,打理一大家人的生活,所以强调产后休息到了过分的地步,甚至不准下床。过去家里取暖手段普遍落后,也没什么电吹风和暖气,所以月子里越是出汗越不敢减衣服,也确实怕着凉感冒,更不必说洗澡、洗头发了,而且洗了头发一时半会也干不了,所以要求产妇坐月子时尽量多穿衣服,即便在夏天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这些规矩是为了应对过去较差的生活条件而制定的。现在物质条件比以前好得多,只要了解了产褥期保健常识,就没有必要再死守着过时的旧规矩不放。
当然,还有些"坐月子"的规矩更夸张,比如不刷牙、不吃水果、不看电视、不看书,说是违反的话就会落下牙痛、眼花的毛病,这些说法查无实据,当然是很荒谬的,完全没有必要理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