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转基因(GMO)技术在作物培育领域应用广泛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是很多人心头萦绕的问题
撰文/赵燕枫
近来,一篇名叫《灭绝人性的×××(某商业品牌),太坑人了!太恐怖了!》的文章,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广为传播,引起了不少朋友的高度关注。
不过细读之下,也令人大跌眼镜。全文充满了阴谋论(发达国家用转基因作物来消灭"垃圾人口")、想当然("按美国标准,这些公司要赔10亿美金以上,如果上面没有标明转基因食物")和胡编乱造("照这样下去200年后,中国大陆上的人将会是现在的10%")乃至胡说八道("疯牛病就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导致的,为什么中国之前没有疯牛病,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饲料没有转基因饲料"),证据错误百出(比如"1995年9月27日","英国前总统首相布莱尔"参加了秘密大会—英国哪有"总统首相"这个职务?就算是手误,布莱尔1997年才首次当上首相,1995年怎么就提前成了"前首相"?),逻辑谬误层出不穷("驴和马交配生产来的是骡子,而骡子丧失了生育能力,你琢磨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害处有多大吧")。
这么一篇水平低劣、错字连篇的文章堪称奇葩。起初,这篇网帖题为《×××,一条祸国殃民的鱼》,发表于2010年9月15日,作者郭成林是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策划总监,该公司在收到了×××的商业竞争对手的费用后,由郭撰写了该文并发表在网上。2011年,郭成林因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
至此,这件事的是非公道已经很清晰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些年随着转基因争论的不断扩大,这篇奇葩文章被一次又一次地抛出,每次都会获得大量转发。它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的眼球,的确值得深思。
文章烂归烂,但其中有一段并不通顺的话,却让很多人对"转基因"心生疑窦—"吃转基因食品的害处,只能在儿孙身体上才能实现!"
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
但它是真的吗?
转基因的讨论环境
毋庸讳言,近年来国内关于转基因的论辩一浪高过一浪,"挺转派"和"反转派"已经成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科学与技术、经济与政治、公益与私利交缠纠结,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意见领袖和各方势力频频发声,一个本来并不复杂的农业科技问题,现在已经被大家合力打成了一个无数问题交缠的死结,此情此景,确实令人叹息。在这种背景下,"转基因究竟是什么"似乎不再重要,"你到底是'挺转'还是'反转'"一跃而成争论的中心,为名人贴上"挺转"或"反转"的标签成为了无数网民乐此不疲的活动,"站队"成了首要任务,很多讨论和批评也开始渐渐向着怪异的方向发展。从下面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到,国内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和对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荒诞程度。
2009年,农业部向"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两种抗虫转基因水稻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之后,因为"反转派"的强大压力,这两种水稻并未进一步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但是,一些人还是进行了商业种植,而这违背了《种子法》。2014年7月,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追查转基因大米》,对这种商业种植行为予以了曝光。
这件事,又一次引爆了关于转基因的争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农业部居然同时遭到了"挺转派"和"反转派"的批评—前者认为,农业部明明已经认定转基因水稻安全并颁发了证书,但之后5年都不发出商业种植许可,使得商业种植者触犯法律,这正是农业部不作为、过度监管的结果;而后者则认为,既然法律规定不让种,但还有人在进行商业种植,这完全是农业部不作为、监管不力的结果。
同样一个行为,就会遭到这样既相同(不作为)又迥异(过度监管或监管不力)的批评。不难想象,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环境下,想要平心静气地讨论转基因的本原,又该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放弃求真。我们相信,总还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转基因并不难理解
放下头脑中预设的观点来认识一下转基因,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作物有基因,对它进行修饰,可以让它产生我们希望的性状变化,比如抗虫等。在作物育种领域,杂交和诱变都是常用的作物改良手段,转基因与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分子层次上改变作物的性状。
那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杂交和诱变就像"地毯式轰炸",常常是众多基因一起变化,而且很难预期结果;转基因就像"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对遗传分子的改变更少(不需要改变的,就没必要动它)。谁更可控、谁更安全,应该说是很明白的。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为数众多的人工杂交水稻,到2013年2月为止,也有了318种诱变育种水稻(数据来自《我国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现状》一文)。可是,在推广和食用它们时,我们何曾有过那么多的迟疑和犹豫。
迄今为止,经过几十年和各国科研人员的长年努力,在所有符合规范、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实验中,还没有发现任何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不含所抗害虫)、对人体有毒或有害的过硬证据。
这个事实,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检验食品安全,从不靠长久试吃
我们前面说过,那篇荒谬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吃转基因食品的害处,只能在儿孙身体上才能实现!"
听起来,是让人有些毛骨悚然。不过,一种自己吃了没事,却只在后代(甚至是孙子辈以后的后代)身上出现损害的毒药,可能还不太好研发;而对转基因作物寄予这么高的"期望",大概真是想多了。
但是,这种观点的另一种变形,就不那么好辨认了,比如"转基因才吃了多久啊,你怎么证明它就永远安全?",以及"一辈辈传下来的食物,老祖宗都吃过的,才叫安全"之类的观点,不仅很有市场,而且也确实很能迷惑人。
确实,转基因水稻没出现多久。不过,人工杂交水稻和诱变育种水稻也算是新生事物,这些与转基因水稻"实质等同"的水稻,为什么就没人说"杂交水稻才吃了多久啊,你怎么就证明它就永远安全?"之类的话,轮到转基因水稻,为什么就要这么苛刻呢?
至于"一辈辈传下来的的食物,老祖宗都吃的,才叫安全",更是不值一驳。有人说的好,烤肉吃了数十万年、2万代人,现在才发现其中有苯并芘等致癌成分,结果还是个不安全。说到底,食物是否安全,从来就不是靠多少代人试吃来当标准的。
那么,食用转基因水稻究竟有没有长期的健康风险问题呢?
老实说,现有实验还没有给出支持肯定结论的证据。但是,一万年以后的事情,谁也没办法通过做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因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继续不断地做实验,不断地观察和检测。
但是,在当前,作为一种被科学界主流意见和各国权威机构都公认为安全的作物,转基因水稻不应该、也没有理由被另眼看待,别的水稻怎么做的安全性实验,它也应该怎么做。如果通过,别的水稻能被认定为安全,它也应该被认定为安全;反之亦然。
如果有一天,科学界发现了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水稻的确有毒或有害,那么当然就应该立即停止这种水稻的种植和销售,防止它继续危害人类的健康。不独转基因水稻,任何一种水稻乃至任何一种食品,只要发现有毒或有害,都应该接受同样的处理。这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的做法,这只是常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必要把转基因拔高或降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特殊对待,就是最好、最正确的对待。也许有一天,这同样也能成为公众的常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