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从粪便看健康
人为什么会便秘或腹泻?生存于大肠中的100万亿个细菌有何作用?
排便,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厕所中,粪便会被当做无用的废物迅速地冲走,但在实验室里,它却可以披露出大肠内的许多信息。对大肠肠内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肠内细菌,其数量可以达到100万亿之多,而其中的益生菌和有害菌,则直接影响着大肠的健康状态。至于粪便、便秘和腹泻这些日常很少提及的排便问题,本文也将一并回答。
粪便,可是说是集"脏"、"臭"、"丢人"三点于一身而为人所厌恶的东西,人们甚至不愿当众提及有关它的话题。但是,你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粪便吗?它为什么是臭的?在不同的时候,它的颜色和硬度为什么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呢?
粪便的1/3都是细菌?
粪便,来自于我们所摄入的食物。食物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类脂质等营养成分,在由口腔、胃、小肠连接组成的消化道中,被各类消化酶分解成更细小的成分。这些分解后的营养成分,最终将被小肠所吸收,由此进入血液,再被运送到各脏器和组织中。
然而,并不是全部食物都会被分解吸收,其中也有无法被消化酶分解的成分。这些成分被统称为食物纤维,是粪便的主要来源。食物纤维的主要部分,是那些构成植物和菌类细胞壁的成分,其组成成分与碳水化合物相同。
无法被小肠吸收的食物纤维,连同水分和消化酶液等被运送至大肠。在长约1.5米的大肠中移动时,由于大部分水分被重新吸收,最终剩下的固体物就是粪便,最终会从肛门排出。
粪便之所以呈现为褐色等颜色,是由于肝脏所分泌的胆汁造成的。胆汁中所含有的胆汁酸,具有促进脂肪分解和吸收的作用。因此,在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越高,则胆汁分泌的就越多,粪便的褐色也就会越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粪便不过就是食物去除了营养成分后的残渣。然而,对粪便的成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水分依然占据了80%,剩余的20%由食物残渣(食物纤维)、自肠壁脱落的细胞和细菌(活菌和死菌)3部分以基本相同的比例组成。
我有便秘?或者,还不能算是便秘?
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对某些动物来说,无法将粪便排出体外,有时甚至意味着死亡。然而,看一下我们周围,抱怨"我已经好几天没排便了"等无法排便(便秘)的人,是不是还不少呢?那么,究竟怎样的排便活动才会被认为是便秘呢?
日本社会保险中央综合医院的山名哲郎医生,以排便障碍为学术研究方向。他说:"有些人担心,如果不是每天排便,大概就是便秘了。但其实,排便的频率从1日3次到3日1次,都算是正常的。"对便秘的诊断,是有国际标准的(下表),排便的次数无疑非常关键,而粪便的特征也很重要。
粪便的硬度和形状取决于粪便的含水量。粪便在大肠中停滞的时间越长,被吸走的水分就越多,粪便就越硬。像粪便在大肠中停滞的时间长度一样,关于大便的形状也有国际标准,并分为7个等级(右页上图)。根据这个分类标准,医生和患者就可以对粪便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山名医生说:"按照正常的频率排便的话,粪便是含水量约为80%的香蕉形,按国际标准来说,处于4级左右。"
此外,排便时是否感觉身心舒畅,这也是便秘的重要诊断标准。其实,排便并不是憋足气用力进行的行为。肛门附近的直肠被粪便压迫时,通过神经细胞将这一信息传至大脑,然后肛门周围的肌肉就会放松,从而顺畅地排出粪便。山名医生认为,"需要使劲、且有残便感的排便,正是便秘的证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