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无偿献血本是救死扶伤的高尚之举,历来为人称道。但近来,网上不少文章称,献血会损害健康,有的还摆出了一堆“论据”。由于这种观点过于危言耸听,与大众的主流认识不符,有些文章就煞有介事地说,对此“媒体不会公开报道,因为,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谁还去献血?”,看后让人禁不住疑窦丛生:献血,真的对身体有害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血液从哪里来、献血又是怎么回事。弄明白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也就清楚了。
血液是从哪里来的?
从胚胎发育的角度看,在胚胎前期,卵黄囊壁上的血岛、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从胚胎后期开始,骨髓就逐渐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在造血因子调控和适宜的条件下,它先分化为各系的干细胞、再分化为原始细胞,直到最后发育为各系的成熟细胞。这些成熟的血细胞就会进入血液,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成年人的骨髓平均每天可造出15亿个血细胞(约40毫升血量的细胞),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与全身其他器官的功能一样,骨髓的造血功能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
从微观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350万~550万个红细胞、4000~10000个白细胞和10万~30万个血小板。这些红细胞的生命期约为120天,白细胞约为7~14天,血小板则为7~9天。而从宏观看,人体内血液总量的约80%,都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约20%,则储存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库存”的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献血是怎么回事?
所谓“无偿献血”,是指年龄在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每年献血1~2次(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每次献血200~400毫升。那么,这被抽走的200~400毫升血液,究竟对献血者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这就是说,如果这个人的体重在60千克左右,那么他体内的总血量,大约就是4000~5000毫升。
从血容量的角度看,献一次全血(200毫升),只占人体总血量的4%~5%,即便因为血型相对少见而献400毫升,也只占8%~10%。献血后,体内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所以循环系统内的血容量并不会因献血而减少。从血液成分的角度看,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约在1~2个小时后就会补充完毕;失去的血浆蛋白质,可以在肝脏内合成,约在一两天内补充完毕;至于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也会因为献血刺激造血组织加速造血,而很快得到恢复。总体来看,献血后一个月左右,血液的各种指标和参数就能基本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所以说,只要按照规定科学献血,身体健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6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