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健康

健康

发布时间:2013-05-03
“我妈在美容院洗脸让我去找她,到了那儿我看到……瞬间就震惊了……”,这条发于2月15日中午的微博,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围观”,转发量也迅速突破了2万次。它配发的照片可谓“惊悚”,一位女士仰卧在床上,脸上搭着毛巾,双眼的部位正燃起着熊熊火苗。
虽然微博里并没有详细说明这种“眼部美容火疗”的具体做法,但在网上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先拿湿毛巾盖住脸部,再将烟盒里的锡箔纸弄成浅盘状,里面盛上酒精并搁在顾客双眼部位,然后……点火!
惊心动魄的“美容火疗”,就这么开始了。众网友在调侃“女人真可怕”之余,还是不禁捏了一把冷汗:难道这火疗不危险吗?也许,它真的有什么作用?
为此,电视台的记者专门进行了探访。在一家美容院,技师向记者介绍说,这种名为“火眼金睛”的眼部火疗美容项目做完以后,可以“去黑眼圈、去眼袋”,而且“效果非常好”。听后,记者决定亲身体验一下。与上述微博中的做法略有区别的是,美容技师用薄薄的纱布覆盖住她的双眼,用湿毛巾盖住她的脸后,直接用注射器在毛巾上滴注了些许酒精并点燃。火烧了一小会儿,技师就用另一块毛巾盖熄火焰,尔后再用注射器向湿毛巾滴注酒精并点燃,如此反复十多次。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觉得眼部“有点热”,“老感觉是酒精渗进去了”,而技师安慰她说,“其实酒精就得渗进去,挨着皮肤,上面点火,它利用这个吸力,把皮下的毒素、杂质给吸走,燃烧掉”,“一个热,还有一个玄学结合起来”。记者问“玄学是啥”,技师回答“道学”,记者追问“你是说,把东西吸出来叫玄学?”技师愣了一下,“……跟你解释不清楚,就是那个,那个……就是那意思。”
这个声称自己有医师证的技师,就这样给别人解释“火疗”的原理。不解释则罢,越解释我们反而越不明白:首先,皮下的“毒素”指的是什么?“杂质”指的又是什么?既然有“杂质”,对应的则必有“纯品”,那么,皮下的这个“纯品”指的又是什么?其次,点火以后,由于空气对流,冷空气从四周被吸向火源,至于说有什么“吸力”能把皮下的东西吸到皮肤表面,不仅物理上解释不通,想起来也瘆人。第三,说酒精能够借着火的“吸力”吸走皮下的毒素、杂质,更是信口开河。酒精既不通人性又没有接受过美容培训,它怎么知道哪些是“毒素”、哪些是“杂质”,然后专门“吸走”?而那些“非毒素”和“非杂质”或者说“对美容来说是好东西的物质”怎么办?酒精就必须绕道吗?第四,有人也许会说,技师的意思是酒精渗入皮肤后,可以溶解某些“毒素”和“杂质”,然后在类似毛细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引向皮肤表面,进而烧掉。这种解释是否有道理姑且不论(如果可能的话,直接往皮肤表面倒酒精,等上一会儿之后再把皮肤表面的“脏东西”擦掉不就万事大吉了?),依然没有回答酒精为什么能够“定点清除毒素和杂质”的问题。第五,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玄学则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那么“热和玄学”结合起来,又是个什么东西?更热的玄学吗……?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这种打着“保健美容”幌子的“火眼金睛”火疗,其实质是何等的荒唐。即便如此,它照样能成为美容院正儿八经的收费服务项目,足以说明它不仅有顾客、有市场,而且的确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实际上,不单是“火眼金睛”,还有很多类似的“火疗”项目,正在大江南北“欣欣向荣”地开展着。有的是在背上点火,有的是在胸口点火,有的在腹部点火,还有在膝盖处点火……招数各异,却都打了个“火疗”的名义。更有甚者,这些所谓的“火疗”还被一些人冠以“中医”的名义,声称“火疗”来自于中医针灸中的“灸法”,是古已有之的,所以是非常安全和有效的。
我们知道,古代中医在进行灸法治疗时,的确使用过明火,但那是在科技极不发达、极不昌明的古代。而现在,至少在正规学院派的中医里,灸法早就不用明火了。有人说,拔火罐不就是用明火来治疗吗?实际上,拔火罐用的明火,只是起到膨胀空气,产生负压,使罐体紧贴皮肤的作用,根本不是靠它的火焰和高温来治疗的。在正规中医界,倒是有种“火针”,要用到高温。这种针以钨合金做成,能耐高温到600℃,加热后快速地在皮肤表面连续扎下,造成微创,但即便如此,也用不着倒什么酒精、点什么明火来直接“治疗”。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正规中医的灸法要保守和传统得多,远没有我们在图片和视频中那些“火疗”现场所见的那么“火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打着“弘扬传统中医精髓”旗号的“火疗”骗子,正利用互联网进行着大规模的宣传,并且侵入了一些正规网站。截止到2013年4月13日,我们在“百度百科”上搜索“火疗”词条,依然能看到令人瞠目结舌的自我宣传。它打着中医灸法的旗号,悄悄地瞒天过海,嬗变成了所谓的“行经火疗”几乎可以包治百病。
而要达到这样的疗效,一种被称为“火龙液”的神秘液体可是不能少的哟!
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这不过就是个并不高明的商业骗局而已,先是胡编一堆道理,然后来推销火疗和那个所谓的火龙液。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5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