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7月20日,在北京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上,主办方认为:鱼翅消费非但不是对濒危物种的消费,反而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甚至还说“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鱼翅,真是“神奇的补品”吗?
鱼翅,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八珍”之一的宝贵食材。历史上,人们最早加工的、可食用的鲨鱼制品是鱼皮和鱼唇。《明宫史》记载,明熹宗喜食鱼翅、燕窝、蛤蜊制成的“一品窝”。《本草纲目》记载,“(鲨鱼)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
鱼翅被视作珍品,原因至少有3个:产量少,物以稀为贵;自身无味,配料高档;烹制复杂,非高手难以料理。因此,它被人们视为中国最顶级的海鲜类菜肴,也是许多名菜中的“点睛之笔”,比如在福建传统名菜—“佛跳墙”中,它就是必备原料之一。许多大酒店在大厅的显眼位置会摆上一个用玻璃框装饰起来的“天九翅”(一种高等级鱼翅),以显示自己的确是上档次的场所。而消费者往往是经人提示后才知道,刚刚下肚的真不是廉价的粉丝,而是金贵的鱼翅,心想“原来鱼翅就是这样的啊”。羞赧于自己见识短浅之余,对此番饕餮倍感诚惶诚恐,然后从内心深处涌起“终于吃到传说中的鱼翅”的强烈自豪感。
传说中的鱼翅,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我们在网上搜索“鱼翅的功效”,会发现很多网页都在宣称,鱼翅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能益气润肺、开胃进食、美容养颜,可以补五脏、长腰力,提高免疫力、增强骨髓造血功能、防癌治癌……就差写上“能包治百病、长生不老”了。
其实,鱼翅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由鲨鱼的背鳍、胸鳍、尾鳍等处的鳍翅去除皮肉后干制而成,略有腥味。鱼翅汤的美味主要来自厨师精心调配的佐料,以及香味浓郁的食物。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鱼翅并不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胶原蛋白”的蛋白质。我们知道,蛋白质并不是吃下去就能直接起作用的,它在胃肠道中会发生水解,成为零件“氨基酸”。鱼翅中的胶原蛋白和猪皮、猪蹄中的胶原蛋白一样,进入人的胃肠道后,其表现不会有任何区别,也谈不上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如果非要说特别,那就是鱼翅所含的胶原蛋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无法提供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但又必不可少的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和半胱氨酸。在这一点上,它倒是比常见的肉、蛋、奶中的那些“完全蛋白质”要“特别”一些。
2012年2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给鱼翅消费者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鲨鱼及其制品内含有高浓度的b-甲氨基-L-丙氨酸。这种氨基酸是一种神经毒素,食用后可能会诱发老年痴呆症。
此外,由于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一些有毒重金属元素,会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一步步向食物链的高端富集,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富集作用。在浩瀚的海洋中,鲨鱼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体内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鱼翅是鲨鱼身体的一部分,含有相当多的甲基汞。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爆发的轰动世界的“水俣病”,其病因就是海产品中的甲基汞。人体内汞含量超标,可能造成男性不育、中枢神经及泌尿系统损伤。孕妇千万不要食用鱼翅,因为汞会引起胎儿的畸形,并诱发血液疾病。
因此,鱼翅“补”的作用平平,“毒”的效果倒是显著。看来,通过吃鱼翅来滋补身体,还真不靠谱。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2年第10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