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想教育孩子吗?请先教育好你的小鸡。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目的听起来很荒谬:训练你的宠物小鸡按颜色标记来取食,只吃某种颜色的食物,而拒绝另一种颜色。我们取一部分玉米豆放在奎宁溶液中浸泡半天,再取一部分浸泡于糖水中半天。捞起后,前者用彩色笔涂成红色,后者涂成蓝色。将上述玉米喂食小鸡,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是小鸡在尝试几次后很快就聪明地学会了只吃蓝色玉米而不碰红色玉米。通过教育,你成功塑造了它们的行为—分辨颜色并照章办事。如果你担心你的宠物小鸡对蓝色情有独钟,所以才吃蓝色玉米,我们可以把糖水玉米涂成红色,奎宁玉米涂成蓝色,它们会马上消退对蓝色的偏爱,转而对红色食物十分热衷。
在实验后我们发现,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即便是“低智商”的小鸡也可以成为“好学生”:我们可以教小鸡只吃一种颜色的玉米,而小鸡“学习”到的是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和我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不同的颜色给它们提供了不同的味觉预报,两者产生了某种规律性的联系,于是小鸡学会了规律性的分辨行为。下面我会将小鸡的学习行为推论到人类身上,以尝试解决学生厌学的难题。
很多时候,孩子一直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是:无论他的行为怎样(认真学习或荒废学业),预期后果都是甜的(如,家里很有钱,够花一辈子,父母什么都给他准备好了)。如果想让小鸡们学习分辨颜色,却只用糖水玉米这一种实验材料,实验将会彻底失败,因为无论哪种颜色的玉米,味道都是甜的,于是他们没有必要产生辨别能力,也就不会差异对待。就是说,明确地让孩子分辨不同行为和不同后果的关联,才是有效的教育。
在“学习塑造行为”现象的背后,其实可以寻找到心理学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从动物身上发现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们或精彩,或充满争议的实验吧。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2年08月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