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产热,来源于我们体内的能量代谢。我们通过消耗糖、脂肪、蛋白质这3类物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通过血液送到身体各处。当身体刚开始产热时,散热机制就已经被触发,这是为了有效防止体温上升过快过高。人体有很多消耗热能的方式,比如皮肤血管扩张,还有出汗、呼吸等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散发热量。
一旦食物进入消化道,繁忙的消化过程就开始了,大量消化液开始分泌,消化道也开始蠕动。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当然,这部分能量损耗,最后都能从食物中得以补充。所以绝大多数人,吃完饭之后数小时内,是感觉发热的。这不仅因为饭菜是热的,同时也因为身体代谢活动产热。身体几乎同时就启动了散热,所以饭后会有皮下血管扩张,甚至出汗等等现象,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红光满面”。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期望”很高,在进食消化过程中,为迎接食物的到来,系统高强度工作。这个过程提高中心体温,引发过度散热。一旦食物带来的热量以及能量物质不能弥补这部分消耗,身体处于能量净消耗状态,散热被强制叫停,此时就会觉得冷了。除此以外,某些加强散热的食物也容易导致饭后觉得冷。比如饮酒时,酒精扩张了皮肤血管,加强散热。虽然有短暂的暖意,但是之后将是更明显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