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病毒(乙肝病毒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机制很相似,但乙肝病毒比艾滋病更容易通过血液、性和母婴方式传播。两种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方法,但都并不完美。两种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针对乙肝病毒存在有效的疫苗,而艾滋病病毒却没有。”
——布林伯格(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8月底,乙肝防治宣传形象大使刘德华落落大方地首度公开承认了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反倒是其后记者们表现出的关怀和吃惊的反应,令这个场景呈现出了些许的戏剧性。而上述的微妙场景,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反映了国人对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们长期以来的误读。像其他疾病一样,携带乙肝病毒不应是对某一个人的惩罚,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说乙肝要先从肝脏说起,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上腹,肋骨后面。因为有肋骨保护,通常我们摸不到肝脏,只有当发生某些疾病而导致肝脏肿大时,才能在肋骨缘下摸到。成人的肝脏重量为1200~1500克左右,约占正常人体重的1/50,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糖分要在肝脏中代谢,细菌、酒精和其他毒素要在肝脏中化解,80%的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和转氨基等作用,细菌、酒精和其他毒素也要在肝脏中化解,肝脏分泌的胆汁还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然而,肝脏这个人体中巨大的化工厂却是一种“嗜肝性病毒”的乐园。
事实上,由病毒导致的肝炎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疾病,最早的肝炎流行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乙肝病人大多皮肤发黄,使得这一疾病很容易被人们记录和辨认。然而,直到40多年前,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乙肝的罪魁祸首是乙肝病毒。
1963年,美国科学家布林伯格(Blumberg)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血友病患者的血清中含有一种能与美国血友病患者血清起反应的“抗原”。所谓“抗原”是一种可以引起机体反应的物质,当时新发现的抗原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大量的血清采样则逐渐显示出澳抗与乙型肝炎有关。到了1970年,丹纳(Dane)等人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了42纳米大小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这种颗粒的外膜成分含澳抗。丹纳的发现,最终证实了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根据惯例,这种病毒颗粒被命名为“丹氏颗粒”,布林伯格也因为对发现乙肝病毒所做出的贡献而被授予了1976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到了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协会正式将乙肝病毒划归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嗜肝指这种病毒只对肝脏“情有独钟”,而DNA病毒则指这种病毒的核酸为双链DNA,而非RNA。这个病毒科中包括引起人、东方土拨鼠、地松鼠和北京鸭等肝炎的病毒,猩猩和其他高等灵长类也是常用来诱发乙性肝炎的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