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调查显示,社会地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富人较穷人更为健康长寿。但是,这种差异是否源自两者所获得的社会资源不均呢?今年4月29日,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认为,感觉穷的心理压力才是穷人容易得病的关键,持续性的紧张状态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他以灵长类动物社会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等级动物遭受压力的区别。
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的平均寿命是20岁;到了20世纪前期,大约是40岁;而在今天,全世界的平均寿命达到了66岁。这种大幅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然而,就一个空间或时间的局部来看,个体的健康情况似乎并不因生活质量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处在社会上层的富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相较普通人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疾病并未因之远离,失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哮喘、关节炎,这些小毛小病也许并不致命,却让他们焦虑难安。
但是,就总体而言,社会地位确实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健康。在一份由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发表的统计报告中清楚地表明,富人患心脏病、受伤和住院的概率都明显低于穷人。这所研究机构的副总裁詹尼弗女士表示:“财富和健康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晰。”
研究者们曾试图用“社会经济差异”的指标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健康状况绘制等高线。他们单纯地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影响了他们所获得的资源的多少—在泛经济化的社会,也就是说,穷人获得的食物质量以及医疗条件会比富人差很多。这种差异造成的后果,使前者得病的风险数倍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