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幸福的渴求贯穿了我们的一生。追寻幸福的障碍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里。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
摆脱苦恼,免于消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企盼幸福、寻找幸福和追逐幸福。我们把幸福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然而幸福却总是在对岸微笑。我们伸开双手想抓住她,她又会在近在咫尺时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
总之,幸福并不像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倒更像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书或一门课程能教会我们如何微笑着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骤雨。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皱褶;基因学家们则研究DNA,想从中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他调查了100余名等待晋升职称的大学教师,请他们想象一下如果如愿以偿地得到晋升,会是怎样的感觉;反之,如果遇到挫折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不出所料,这些接受调查的教师大都回答,如果成功便会感到幸福,如果受挫则会感到不幸。
然而,结果与他们的想象并非完全一致。数月之后,这些受过调查的教师又一次接受询问,那些获得晋升的人表示,的确曾幸福了一段时间,但却没有预期的那样持久、强烈。而那些未能成功的人也说,失望的情绪并不像料想的那样沉重与不可自拔。总之,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大家的情绪又都恢复了常态。
吉尔伯特在研究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我们这种心态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我们会因经历某一事件而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愉悦或悲哀的情绪,但很快又会回复到惯常的情绪中,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痛楚与欢娱。即便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具刺激性,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坏事如此,好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