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环境

环境

发布时间:2014-03-19
2013年8月11日,北京首都机场一名保洁员遇雷击身亡。次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雷电伤人,手机惹祸?》的节目,试图对"手机是否更容易招来雷击"做一个研究。由此,"手机是否招雷"再一次引起了街谈巷议,一些公益广告也在反复提示,雷雨天不要接打手机。
那么,这个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雷电的成因和原理。有关内容,请见本期《探秘雷电》。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手机是否招雷"的问题了。
发射电磁波的手机"招"不来雷
众所周知,手机开机后、特别是通话的时候,肯定是要发射电磁波的。不少人觉得,这就可能招来雷电。的确,猛一看,"发射电磁波"必定跟"电"有关,由此形成某种"电的通道"引来闪电,似乎也有些道理。这个想法很自然,因此迷惑性也相当强。但是,发射电磁波和"招雷"之间,真的就有关系吗?根据雷电形成的原理我们知道,闪电的路径取决于通道,没有电离则无法形成通道。那么,什么是电离呢?
空气本来是非常好的绝缘体,但总会有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射线,导致空气中带有一些带电质点。一般情况下,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约有500~1000对离子。尽管如此,这么稀少的带电粒子其电导性是非常差的,反过来说,就是空气的绝缘性依然非常好。如果空气被大量电离,就能够形成良好电导,这时的空气就相当于导体,自然很容易被电流穿过(即击穿)。
那么,手机辐射的电磁波,如果能够让附近的空气电离、进而形成电导性非常好的放电通道,最终不就会"招"来闪电吗?
这就要研究一下,空气中的这些离子(带电粒子)是如何产生的了。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空气分子要想被拆解或者说电离成电子和离子,也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才行,而能引起空气电离的最小能量,就是空气的电离能。
总的来看,空气中带电粒子的产生,无非是以下3种途径,即碰撞电离、热电离和光电离。其中,碰撞电离是指被高速运动的粒子所碰撞的气体分子,它所吸收的动能超过其电离能时,就会被电离为电子和离子,但这一条与手机发射电磁波不沾边;热电离是因为气体的热状态引起的电离,但常温远不足以使空气电离(达到数千度高温时,空气分子运动大大加快,就可能导致电离,其实是碰撞电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与手机发射电磁波不沾边。惟一可能沾点边的,就是光电离现象。
所谓光电离,就是由于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分子电离。这没有什么特殊,气体分子电离时依然要迈过"电离能"这个坎,只不过这一次,提供这个能量的不是动能(碰撞电离)、不是热能(热电离),而是光能而已。要提供给气体分子一定的能量,这束光的能量当然就不能太低。我们都知道,光的能量越高则波长越短,能量高到一定程度、或波长短到一定程度,满足气体的电离能的要求后,就可以使气体电离。对光而言,能让气体电离所对应的最长波长,就是气体的电离临界波长。
通过下表我们能够知道,波长超过102纳米的光以及其他电磁波,由于波长太长、能量太低,都不可能使表中几种空气的主要成分发生电离。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手机使用的电磁波段。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使用的手机频率(包括2G及3G),下行最低至825兆赫兹,上行最高至2145兆赫兹。根据公式λ=C/F(其中λ是波长,C是光速,F是频率),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手机发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就在0.14米(对应2145兆赫兹)至0.36米(对应825兆赫兹)之间,而这远远大于102纳米的临界值。
这就很清楚了。手机的无线电波段,其波长远远超越光电离的临界波长,相应地,其能量也远远小于空气的电离能。因此,不管手机是否正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都不可能导致空气电离,进而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电导、促进放电通道的形成以"招"来闪电。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10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