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2013年8月21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市郊的古塔(Ghouta)地区,发生了化学武器袭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这一事件中的死亡人数,各方估计不同,从281人(法国情报局)到1729人(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自由叙利亚军")不等,受伤人数估计在3600人左右。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塔化学袭击事件"。那么,这一事件中的焦点物质—沙林,究竟是种什么东西?它是如何让人中毒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呢?
1938年,德国科学家在研制新型杀虫剂时,意外合成了一种剧毒毒剂。它不仅能高效杀虫,而且还能高效杀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就离不开体内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其中,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以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让我们的心脏不断收缩和舒张,让胃肠不断蠕动,并让各种腺体保持分泌;而运动系统神经则负责支配骨骼肌,在我们拿东西、走路的时候,就是它指挥着身体各处的骨骼肌协调一致完成种种动作的。这两种神经系统合称为"传出神经系统",它们产生效用的关键因素,就是递质和受体。
递质(transmitter),不妨理解为一把钥匙;而受体(receptor),就像一把锁。对剧毒的沙林而言,最有意义、最重要的递质是ACh(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对应的受体则是ACh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s)。
ACh是一种在神经末梢里合成、贮存并释放的递质。有这种功能的神经,被称为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包括全部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和极少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换言之,胆碱能神经占据了传出神经系统的主体地位,地位十分重要。相应地,在神经末梢的"对面"或说效应器上,则分布着ACh受体,它可以特异性地与ACh相结合。ACh受体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即M胆碱受体亚型和N胆碱受体亚型。
现代研究证实,M胆碱受体亚型与很多受体一样,也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这个"超级大家族"。在胆碱能神经末梢中贮存的ACh被释放出来后,会与M胆碱受体亚型相结合,使后者偶联的G蛋白被激活,进而引发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多种生理效应,包括心率减慢、心脏内传导速度减慢、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膀胱平滑肌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缩瞳)、睫状肌收缩(近视)、唾液腺分泌增强等,统称"M样作用",通俗一点说就是出现心跳变慢、血压下降(此时可能伴有反射性的心率上升)、恶心、嗳气、呕吐、腹痛及排便、尿意增强、视物模糊、唾液增多以及出汗等等现象。
与"M样作用"相近,N胆碱受体亚型与ACh结合后,也能让机体出现"N样作用",包括植物神经兴奋和骨骼肌收缩,也包括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中,分泌出来的这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心脏、平滑肌和机体的代谢过程都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013年8月,一位联合国专家在大马士革一上怀疑遭到化学袭击的地方开始工作
既然能引起这么复杂和多样的生理作用,释放递质的量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否则这些不断强化的效应,会让人的正常的生理机能越"走"越"偏",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体内还有一套精妙机制,可以消除过度释放的递质。
对ACh来说,主要的消除手段就是AChE(acetylcholinesterase,乙酰胆碱酯酶)。AChE也在神经细胞内合成,然后沿轴突一路转运到神经末梢。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酶,AChE可以说是ACh的"天敌",1分子的AChE,可以在1分钟内彻底水解至少10000个ACh分子。这些ACh分子被水解后的主要产物是胆碱,随即就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入,成为合成新一批ACh的原料。
因此,如果"能干活"的AChE少了,那么已经释放出来的ACh就会逐渐"堆积",M样和N样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
至此,沙林能让人中毒的道理,也就真相大白了。原来,它可以与AChE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使AChE完全失去水解ACh的功能。这样一来,没有了"天敌"的制约,ACh便迅速"堆积"起来,M样、N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人的生理功能也被折腾得乱七八糟—这就是我们说的"中毒"。
当然,除了沙林以外,还有很多化合物也能与AChE牢固结合,它们被统称为抗AChE药(抗胆碱酯酶药,anticholinesterase agents),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第一类,名叫"易逆性抗AChE药"。它们与AChE的结合并不稳定,整个过程可以逆转,AChE因此也容易"复活",因而能够用于治病救人。第二类,叫"难逆性抗AChE药",主要是有机磷(organophosphates)类。它们与AChE结合得极为牢固,AChE的"武功"也就不可逆地被"废掉"了,因此基本不具备药理学意义而只有毒理学意义。我们说的沙林,正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沙林中毒也好、其他有机磷类中毒也好,M样和N样作用往往会同时出现,症状因此变化多端,医学上称之为"急性胆碱能危象"(acute cholinergic crisis),包括眼部症状(瞳孔缩小、眼球疼痛、睫状肌痉挛、视物模糊)、腺体症状(流泪、流鼻涕、流口水)、呼吸系统症状(胸腔紧缩感)、消化系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在严重中毒时,会出现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心率缓慢、血压下降、肌肉抽搐或震颤、意识模糊乃至昏迷,最后因呼吸衰竭和继发性的心血管功能障碍而死亡。
有机磷类可以阻断AChE水解ACh,ACh由此堆积并出现中毒症状,这根毒理链条在昆虫身上同样管用。因此,这类物质首先是作为杀虫剂而被研发出来的,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机磷农药,包括大名鼎鼎的敌百虫(dipterex)、乐果(rogor)、马拉硫磷(malathion)、敌敌畏(DDVP)、一○五九(systox E1059,内吸磷)等等。
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科学家在研制新型杀虫剂时,"一不小心"就能搞出剧毒的沙林来了。其实,有机磷农药也好,有机磷毒剂(比如沙林)也罢,它们原本就是"本家兄弟",不过是毒性不同、用途不同而已。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11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