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环境

环境

发布时间:2013-02-28
文、摄影/方晨

2013年新年伊始,我国许多地区就遭遇了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天气。据环保部监测,1月29~30日,雾霾面积达到约14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国土面积的大约1/7都在雾霾的笼罩之下。在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300,达到了“严重污染”级别。拿北京来说,1月份仅有5天(也有说是6天)不是雾霾天,空气质量连续多日达到最恶劣的六级,网上到处是PM2.5※1浓度“再次爆表”的惊呼,就连北京市气象台也发布了有气象预警史以来首个霾橙色预警信号。
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设定了PM2.5浓度限值,并将其纳入“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进行控制。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一级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是75微克/立方米。在这次的雾霾天中,多个城市PM2.5 的24小时平均浓度远远超标,达到200甚至300微克/立方米以上。据报道,1月13日,北京部分地区的PM2.5实时浓度,甚至令人震惊地突破了1000微克/立方米。
那么,雾霾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什么是雾霾?
严格说来,雾(Fog)和霾(Haz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是漂浮在空气中并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的颗粒物,但从学术上讲,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粒子:雾是湿粒子,霾是干粒子。在气象上经常通过相对湿度来区分它们: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某个值(比如80%)时发生的能见度降低现象就称为雾,低于这个值时就称为霾。
通常我们会认为,雾是主要由水滴组成的,虽然影响能见度,但对健康影响不大;而霾主要是由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组分的颗粒物造成的,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但实际上,在湿度大、不利于扩散的重污染过程中,很难区分是雾还是霾。”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教授说。在污染物排放较多的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和性质非常复杂,雾和霾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还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很难简单地用某个相对湿度值将其区分开,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将这样的天气统称为雾霾天。
当出现大气能见度变差的情况时,公众一般不太容易判断这对健康到底有多大影响。而且,并非是能见度越差,对健康就越不利。所以,最好还是根据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气象局发布的霾预警信号※2等来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安排户外活动或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3期)
官方淘宝店: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id=1735546278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