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表也在与时俱进。我们来探寻一下它诉说的故事,和它自己的故事。
有些人在钻凿地球的硬壳
他们在那里的地层里,取得了记录
从这些记录看,我们才知道
创造地球、把创造时期启示给摩西的上帝
反而把它的年龄弄错
——威廉斯·考波《劳作》,1785
托好莱坞的福,至少有一个地质年代的名字妇孺皆知:侏罗纪—虽然有人认为,从其中出现的恐龙来看,这部电影改叫《白垩纪公园》更加合适。对地质或古生物略加注意的人,或许还听说过震旦纪、寒武纪、三叠纪和第四纪等等。乍看上去,这些名字就像那些标记它们的岩石一样稳固。但实际上,地质学也有着自己的流行时尚,人们划分和称呼地球历史的方法,也像发型和时装一样,正随时间悄悄地变化着……
岁月之书
地球有非常漫长的历史,化石是千万甚至几亿年前古生物的遗迹,这在今天看来是极普通的常识。但它们成为科学常识的时间并不久远。
世界的古老和大地的沧桑巨变,体现在不少民族的神话传说里,但那只是信仰、原始哲学观念,或者出于对自然灾害的记忆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古埃及僧侣和婆罗门教徒都注意到地下的化石,但可能只用它们来支持世界重复毁灭和创生的教义。中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12世纪描述了高山上石头里的螺蚌壳,想到它们来自水中,但马上上升到“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变刚”的大道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这个“格物”格得很是不到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轻视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沧海桑田的话只在诗文里做得好看。偶尔出一两个沈括和徐霞客,事业也罕有人继承发展,实在是可惜得很。
在古希腊学者的自然哲学成就中,地质学并不突出,但以其时代而论,也相当不简单了。色诺芬尼认为,在内陆甚至高山上发现海贝壳,是海陆变迁的证据。亚里士多德说,海陆分布不是永久不变的,陆地和海洋会相互转换,并且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史脱拉波则提出陆地会升起和沉陷,导致海水的涨落与泛滥。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中断,这些思想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在1000多年里,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圣经》的宇宙观成为神圣教条。现代科学开始追溯自然历史的过程,为此遭遇了许多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