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超新星爆发

成功登陆火星并展开探测任务的"好奇号"探测车

环绕土星的美丽光环
太阳系的分子云核是怎样形成的?
让我们了解一下"孕育"了整个太阳系的分子云核。在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的"源头"——分子云核是怎样形成的,如今依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也许分子云中本来就有密度较高的地方,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又将周围的物质"据为己有",最终形成了分子云核;或者在分子云内,密度较高的区域相互碰撞,从而形成了分子云核。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约46亿年前的超新星爆发"触发"了太阳系分子云核的形成。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冲击波将分子云压缩,使得部分区域的密度变大,最终形成了分子云核。科学家通过分析坠落到地球的陨石(微行星的残骸)发现,陨石中"封存"了太阳系里形成最早的固体物质——大约46亿年(也就是太阳系诞生的时期)前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尘埃(粒子)。这也意味着,在大约46亿年前太阳诞生的时候,很可能邻近恰巧有一颗超新星发生了爆炸。不过,科学家并不确定这次的超新星爆发到底是不是形成"孕育"了太阳系的分子云核的直接原因。
超新星爆发是指质量超过太阳8倍左右的巨大恒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大爆炸(见上期)。恒星的寿命与其质量密切相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诞生于某个分子云的巨大恒星在几百万年后发生超新星爆发,并对邻近分子云造成巨大影响的事件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通过超新星爆发来推断分子云的规模?
一般来说,形成足以引发超新星爆发的巨大恒星(大质量的恒星)的几率并不太高。研究认为,恒星的物质材料——分子云的总质量越大,才有更多的机会形成大量的恒星,并最终诞生大质量的恒星。这有助于准确推断整个分子云的质量。在孕育了太阳系的分子云核附近发生了超新星爆发这一事件也意味着,它所属的分子云形成足以引发超新星爆发的大质量恒星的几率非常高,即,它很可能是一块质量较大的分子云。这也成为"太阳有许多兄弟"(将在第78~79页介绍)的间接证据。陨石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在太阳系附近发生的超新星爆发并非只是一颗,而是两颗以上。随着陨石分析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从珍稀的样本中不断"捕捉"到更多的"远古信息",我们期待着今后有令人欣喜的新发现。
太阳有1000个诞生于同一分子云的"兄弟"! ?
太阳距离邻近的恒星足足有好几光年之遥。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里,太阳是如此孤单吗?
众所周知,夜空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星团。此外,科学家还通过观测银河系内各式各样的分子云发现,一个分子云中诞生了多个恒星。也就是说,一个分子云(母亲)"孕育"多个"兄弟星"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太阳也应该有很多的"兄弟星"。
研究认为,诞生于同一分子云的"兄弟星"数量甚至可以高达1000个。在诞生之初,这些"兄弟星"相互离得很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离得越来越远。天文学上把这种成员星之间的距离原本很近,却不断离去的星团称为"疏散星团"。昂星团是最具代表性的疏散星团。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弟星之间相距过于遥远,分布过于稀疏零散,几乎称不上星团了。
太阳的"兄弟们"全部下落不明
现在,太阳的"兄弟星"都在哪里呢?人们熟知的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大熊座是离太阳最近的星团,距离太阳大约80光年。需要说明的是,太阳并不是大熊座的成员。大熊座恒星们的年龄大约为5亿岁,太阳则诞生于大约46亿年前,因此,它们与太阳毫无关系,只不过现在偶尔"路过"太阳系罢了。
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人知道太阳的那些"兄弟们"现在到底在哪里。不过,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找到它们的踪迹。2013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盖亚"号观测卫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精度对恒星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等进行测量,并绘制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三维地图。科学家将对盖亚号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让"时光倒流",从而寻找过去与太阳几乎位于同一位置的"兄弟们"到底去了哪里。如果能够获得太阳"兄弟们"的信息的话,这些信息也许会成为推断太阳的"摇篮"——分子云状态的有力线索,从而解开太阳系的诞生之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