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

世界科技
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精选 > 发现

发现

发布时间:2014-03-17
撰文/周文峰 Giovanni Siniscalchi 编译/赵吉才 崔岫  2002年的最后一天是许多人期盼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中国上海的浦东,世界上第一条即将投入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试通车。列车从上海的金融区龙阳路到浦东机场,全线长31.5公里。建造者是由西门子公司(Simens)和蒂森公司(Thyssen)和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此后,磁悬浮将成为由概念转变为现实的在地面上"飞"起来的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火箭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于1909年提出,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这种想法距离当时的现实过于遥远,一直被认为只是一种科幻式的想象而已。   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如何"飞"起来的     在上海运营的德国磁悬浮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把T字型轨道的上部完全包住。轨道的磁体完全置于T字臂的下方和两翼,列车上磁体的位置与之相对应。依靠T字臂下面的磁体和列车下部的磁体之间的引力,列车可以悬浮15厘米。    德国的磁悬浮列车的推力则是靠始终置于T字臂下的同步线性电机提供的。原理与传统电机一样,区别是定子和绕组沿整个轨道线分布,电机的磁体置于列车下部。这样,不是像传统电机那样使用旋转磁场,而是被沿直线运动的磁场取代。因此,磁场沿着轨道滑动,吸引着固定在列车上的磁体,宛如在一张纸下面滑动的磁铁使纸上面的另一块磁铁动起来。正是利用这种方法使磁悬浮列车的时速达到了430公里。    在减速时,运动的磁体则是受到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把时速从500公里降到10公里利用的是涡电流系统,从而阻止列车的运行。车速降到每小时10公里以下后,列车就不再悬浮,而是支撑于T字形轨道上面(摩擦力非常小),仍然是通过涡电流系统制动。有了自动驾驶系统,再加上位于轨道两侧的传感器和其他导向磁体,列车不论是行进在直线上还是拐弯处都稳稳地待在轨道上。列车距轨道上方的确切距离是15厘米(虽然列车磁体和轨道磁体之间仅仅相隔10毫米),保持这一距离离不开传感器和计算机,计算机每秒钟要数千次地校正输送前往系统的电流。  中国现代的"戈达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的早晨,记者来到了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了一群生气蓬勃的中国现代的"戈达德",并与他们一道分享了磁悬浮技术的精妙与神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