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云江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关注的一个话题要算是"非典型肺炎"了。由于此次疫情暴发猛烈,传染性强,一时未找到确定的病原体,又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因而相对常见的肺炎来说死亡率偏高。对死亡的畏惧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以至于许多人谈"非典"而色变。一时间,公众本能的防御带有了较大的盲目性,各种信息甚至谣言传播很快,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付这样的突发事件应是社会学、传播学应认真研究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文化和科学素养的高低对事件的态度及恐慌程度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说来教育水平较高、阅历较广者的恐慌程度较低,对一般的消息、信息和传言有自己的恰当的判断,会采取较为合理的应对态度,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实际上,具有一定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一般是病人和未发病的带菌(或病毒)者,传播途径无非是接触或空气传播。一般传染病的病菌或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不大。在不知道是何种具体的传染病时也会根据一般常识做出恰当的判断。而此次"非典"流行尽管短时内没能准确地确定病原体,但流行病学已经很快确认此次"非典"属近距离飞沫传播以及病人分泌物传播。因此为避免感染应尽量远离传染源,在有可能或不得不接近传染源的时候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另外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和平稳的心态也是抵御传染病的有效方法,过渡的恐慌反而会适得其反,是不可取的。具有科学态度和素质的人们会更相信权威机构的劝告和指导,除了一种信任感之外,科学的态度也使得他们的判断取向与权威机构的基本一致。像一些政府医疗部门﹑有影响的卫生组织和研究机构都会对疫情发出报告和判断,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性防范措施,他们会认真对待,而不是听信传言和偏方。采取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要对现代医学有信心,相信现代科学能够很快给出"非典"的答案。对此科研人员的表现也确实不俗。确定病原体是解决"非典"问题的核心,只有确定了病原体才能找到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事实上我国医学专家在2003年2月份就已经排除了细菌、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汉坦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多种可能引起肺炎的病原。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疾病控制和医疗机构都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非典"病原体的搜寻已经成为本年度医学界的热点。这些研究机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通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主攻目标集中在一种特殊的病毒--冠状病毒的变体,并很快完成了其基因图谱的测定。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命名这种病毒为SARS病毒,"非典"该改称为"萨斯"了。病原体的确定使科学家能够集中研究病毒的行为,开发疫苗和新药、或者筛选现有药物,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防范。 SARS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过去在人体中从未发现过,因而人体中也没有这种抗体,所以开始的传染来势凶猛,人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造成措手不及。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全新的病毒经常会出现,没有什么可怕的,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发生变异。乙肝病毒也是这样,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艾滋病病毒经常发生变异,所以很难研制出非常有效的疫苗。变异当然有大有小,有些变异确实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威胁,新的病种还会出现,我们应该有思想准备。但我们始终要相信,尽管病毒在变异,但我们的身体也会进化来抵御这些新的病毒,现代医学的发展更为我们战胜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