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可•波罗,几乎无人不晓。这位意大利商人把自己20余年东方之旅的见闻写在《马可•波罗行纪》中。他因此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介绍给欧洲的人,它使欧洲人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自己的家园更为富庶繁荣的东方世界。马可•波罗因此也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从1298年至今,《马可•波罗行纪》各种译本可能有100多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而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但是,由于马可•波罗在书中的描写有些夸大其词和自吹自擂,加之当时欧洲人对东方了解不多,书一问世就引起人们的疑问,以至于有人在他临终前要他删除书中的某些神话。1982年4月14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克雷格•克鲁纳斯的《探险家的足迹》一文,全面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事实,他还指责《马可•波罗行记》是主要采自波斯旅游手册的虚假报道,重新燃起了马可•波罗之争的战火。历史上的事常无定论,考证是史学家们看家的工作,甚至有些今天发生的事,明天就需要考证。但是一般来说,对一个事件的争论越激烈就越能增加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超出事件本身。马可•波罗"编造故事"事件就是一例。由于近20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全面否定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他被又一次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无论争论的最终结果如何(也许没有最终结果),但是争论的过程在公众中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即又一次增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也是我们此时重提马可•波罗的缘由。且不说争论中以西方学者为主的怀疑派和以中国学者为主的肯定派之间必然有的文化交流和增进,我们只看一看这个"事件"有何影响就够了。为了验证马可•波罗所说故事的虚实,沿着他的路亲自去体验可能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现为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的翁一从1980年开始探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活动的踪迹,到访146个县,行程26636公里,拍摄了10086张照片,并写出了《行走从帕米尔开始——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一书。而促使著名摄影家迈克尔•山下重走马可•波罗之路的,是因为1998年看到英国学者吴芳思的文章。他产生了用相机将《马可•波罗行记》所记载的场景拍摄下来的想法。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支持下,他花了1年多的时间重走这条路并在2001年出版了他的摄影集。该书目前已经用12种语言出版,发行了25万册,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更为可观的一次"重走"活动是由美国的一个专门辅导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课堂"(Classroom Connect)网站组织的,他们利用现代技术,将课堂与远隔重洋的现场连接起来,按照马可•波罗进入中国的路线,从1999年10月4日到11月5日进行了一次有10人参加的实地考察,据说是想为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寻找证据。参与这次活动的学生有上百万之多,他们在自己的课堂里,通过网络观看收听,可以随时了解到考察队的活动,并可随时提出他们的意见与要求。这次活动以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为主题,实际上仅这1个多月的考察,很难找到多少发生在700年前的事情留下的证据,其更大的意义恐怕还在结合这些活动,使美国的中小学生得到许多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各种知识,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这类活动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7月10日,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和凤凰卫视两家电视台联手,开始了《马可•波罗重归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摄制组将历时1个月的时间,沿着当时马可•波罗从西方到中国的一条路线进行考察拍摄。国家地理频道将制作一个90分钟的3集系列片,凤凰卫视也将把这次考察拍摄内容制作成大型专题片,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等多个频道播出。毫无疑问,由马可•波罗的争论引发的各种探索活动将大大增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撰文/唐云江